人才|清华大学:打破壁垒,只为人才( 二 )


此外,清华大学近年来大幅提高科研启动经费支持,2020年新入职青年教师人均科研启动经费,比5年前增加近10倍。此外,为了育好苗、选好材,2019年清华大学启动面向海内外的“水木学者”计划,为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青年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待遇,让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厚积学术底蕴。
育人为本,让大学生成为未来的“领跑者”
在大学,学生的培养永远是重中之重。
姚期智在清华实施的人才培养项目都是面向本科生的,他说:“我们要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认为他们在世界上是最好的,有无限的可能性,能做一些创新的研究工作,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世界‘领跑者’。否则,他们可能就会想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过个安稳的人生,可能就没有那样的‘大志’,缺乏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和动力。”
在姚期智创立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他亲自执教6门课程。而这在清华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放眼全校,学校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成为大先生,明确教研系列教师至少40%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等育人工作。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也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大学最让人敬重的,就是她对育人的执着坚守和对卓越的持续追求。”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目的是要人才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近年来,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院、数学科学中心、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脑与智能实验室等平台,汇聚和支持人才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攻坚“大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协同效应。
据了解,清华大学核研院组建了150余人的团队,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前不久首次实现临界,从中走出了张作义等一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如今的张作义,已是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他说,“实践表明,在一个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中,在像核能、芯片、航空发动机这样的重大战略性领域,布局重大集成创新平台,可以支撑高校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战略性力量。它的作用一是充当变革性技术创新的力量,帮助避免在大型企业主导的领域出现创新不足的现象。二是成为多学科协同攻坚的平台,发挥高校院系多学科创新人才的作用。三是作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接力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桥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