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把科幻带进课堂


青少年|把科幻带进课堂
文章图片

9月28日晚 , 2021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开幕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 , 该如何利用科幻这种跨学科的教育 ,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
《环球》杂志采访人员/姚依娜
1999年 , 带有强烈科幻色彩的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出 ,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 这之后 , 《科幻世界》杂志获得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 。 近年来 , 科幻小说《三体》拿下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 ,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获得巨大成功 , 更是在中国掀起了科幻热潮 。
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对科幻创作产生浓厚兴趣 , 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也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热度和共鸣 。 正是看到科幻对于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 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开始推进科幻教育 。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 , 该如何利用科幻这种跨学科的教育 ,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9月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的2021中国科幻大会上 , 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 , 积极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 。
教师:科幻写作课这样上
据北京景山学校语文特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小学科普科幻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群介绍 , 尽管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单独开设科幻课 , 但实际上语文课堂已经成为科幻教育的扎实阵地 。
“科幻写作是想象类写作的一种 。 但只有基于科学的幻想才能称之为‘科幻’ , 没有来历的幻想达不到科幻的要求 。 ”在北京景山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刘晓虹的科幻写作课堂上 , 她首先教给学生们的就是厘清科幻的边界 。
科幻写作课怎么上 , 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困惑 。 在2021中国科幻大会举办期间 , 刘晓虹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上分享了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探索和经验 。
《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篇课文 , 由刘慈欣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而成 。 刘晓虹在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科幻写作课程“带你回家——《带上她的眼睛》续写” , 让学生们创作一个去地核营救主人公沈静的科幻故事 。
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阅读课文 , 分析原小说中的科幻场景 , 理解小说的内容、主旨和人物形象;第二阶段是设计续写故事《带你回家》的大纲 , 确定年谱;第三阶段是讨论续写故事《带你回家》中涉及到的科学以及科幻部分 , 建立“科幻场”;第四阶段是学生按照故事大纲进行续写 , 做好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 。
“在我看来 , 科幻主要有两大块 , 一块关于科学技术 , 我称之为‘科幻场’ , 另一块是故事情节架构 。 ”刘晓虹说 , 为了让学生们建立“科幻场” , 她请地理老师把关 , 让学生们学习、梳理了地核环境、人类身体素质和身体极限等知识 , 然后大家讨论怎样去地核营救主人公 。 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 , 每组负责一个专题 , 如地航员的选拔和训练、地航船的设计、营救路线、对接方式等等 , 各小组研究了之后再到课堂上分享 。
建立“科幻场”后 , 孩子们开始建构人物和故事 , 刘晓虹引导他们把情节的发展与“科幻场”相融合 , 把熟悉的场景迁移到全新的科幻时空中 , 并注意保持故事细节与科学细节的一致性 。
在两周半时间内 , 历经5课时 , 刘晓虹给学生们一步一步搭好阶梯 , 带领学生拾级而上 , 摸索科幻写作的路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