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Nature论文为针灸、穴位背书?通讯作者回应来了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晨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
原因是这篇论文不仅与“针灸”有关,还揭示了刺激“足三里”穴位治疗炎症因子风暴的内在机理 。
穴位|Nature论文为针灸、穴位背书?通讯作者回应来了
文章图片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采用电针灸(electroacupuncture)方法,刺激患有炎症因子风暴的小鼠的“足三里”穴位,有效缓解了炎症反应 。
这是不是我们熟悉的针灸呢?针灸治病有科学依据吗?“穴位”真的存在吗?自然科学和中医理论到底能不能擦出火花?
10月17日,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大学教授马秋富接受《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回应了这些大家热议的问题 。
穴位|Nature论文为针灸、穴位背书?通讯作者回应来了
文章图片
马秋富博士: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教授,致力于躯体感觉回路研究,主要贡献包括发现控制躯体感觉细胞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 。过去十年中,他的实验室一直在使用遗传工具来绘制传递疼痛或瘙痒的脊髓环路 。最近几年则在研究针灸如何工作的神经解剖基础 。
《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做这样一个课题?
马秋富:这并不是一个突发奇想的课题 。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Akio Sato,德国的Robert Schmidt,中国的朱兵等科学家就陆续发现,在动物身体上的不同区域进行刺激,可以特异性地诱导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
比如,针刺刺激“足三里”穴位能促进胃肠运动(迷走神经介导为主),而针刺刺激腹部“天枢”穴位能抑制胃肠运动(交感神经介导为主) 。
也是因为有这些历史文献,我们首先选择了足三里和天枢两个穴位进行穴位相对专一性的研究 。
去年我们在《神经元》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证实用电针刺激这两个穴位,都能缓解小鼠的炎症因子风暴,把死亡率降低约三分之二 。但是不同刺激方法所带来的效果非常不同 。
对足三里,只需要用0.5mA的低强度刺激就能激活从迷走神经到肾上腺的抗炎通路,起到治疗效果,而且无论是患病前预先刺激还是患病后再刺激,都有正面效果 。
但对天枢穴,低强度刺激无法激活以上抗炎通路,必须达到1-3mA的高强度刺激才能激活其他抗炎通路 (需交感神经) 。
更令人吃惊的是,只有在发病前预先刺激才能缓解病症,如果在炎症已经出现后再刺激这个穴位,则会加速小鼠的死亡 。这个转变是由于神经递质受体在免疫细胞动态改变造成的 。
我们最近的这篇《自然》论文就是建立在去年这篇文章基础上的,主要是揭示了低强度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缓解炎症的内在机理 。
《中国科学报》:这篇论文最主要的结论是什么呢?
马秋富:我们发现,一类在发育过程中曾表达过Prokr2基因的DRG感觉神经元,在足三里调控抗炎通路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
而天枢穴激活交感神经抗炎通路的过程,则跟这个神经元没有关系 。
根据这类神经元在身体上的分布,可以预测在不同身体部位进行电针刺激的抗炎效果,从而为“穴位”(身体部位相对专一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依据 。
《中国科学报》:论文中的电针刺激,跟中国老百姓非常熟悉的针灸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在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解析中医现象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