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艺考不再“易考” 回归艺术本真( 三 )


对于文化课成绩要求的提高,北京某中学美术特长班高中学生小林并未感到太大压力。他从小升初就选择了艺考道路,经过选拔考试进入美术特长班。“并不是成绩不好才选择学美术,当年的考试难度很大,经过了层层选拔。”他介绍,学校对文化课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专业课采取全省联考,这样省去了跨省校考的奔波。“阅卷老师不知道是谁的卷子,这样更加公平公正了。专业课联考将在高考前一年的12月考完,专业课考试结束至高考年6月,全都可以用来复习文化课,准备时间更加充分。” 他说。
学艺的第一要义是“真爱”
除了通过考试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逐步挤掉这些年来艺考中掺杂的功利因素,艺术教育回归本真,从艺者回归初心,还需要艺术院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鲁晓波表示,招生工作在整个育人流程的最前端,最终指向为国家社会造就栋梁之才的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只确保执行效率,更应该充分利用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意愿和热情,在高强度的备考阶段,通过考查什么、关切什么、筛选什么,传递与艺术相关的正确价值观。这其中,一方面关乎艺术本体。注重学生是否具备开拓设计思维、美术思维的潜能,手头功夫、图绘表现实则是支撑思维创意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关乎社会需求。但社会需求不是追热点,而是看重学生是否有可以再培养发展的基础视野,是否有可以再训练提升的问题感知力和敏锐度。视野与问题,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未来人才得以服务社会、抓住需求的前提。
而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实验办学则为高校艺术教育开拓了新的可能。高世名介绍,从2018年开始,良渚校区创新艺术学院尝试同时招收理科、文科、艺科三类学生,高考平均分达到740,最高分是760多,这是可以上浙江大学的分数。“以这样的高考成绩选择学艺术,可见是真爱,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学生。非艺考生不会画画怎么办?一方面,我们组织优质的教师团队,集中花费7个多月时间编制改造基础教学方案,着重从造型基础、数字基础、人文基础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每年开学之初,我们都约请人工智能专家、诗人、科幻作家、音乐家等进行一系列跨学科讲座,这些讲座开阔了新生们的视野,提升了这批‘新物种’的心气。在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理科生和文科生迅速发现了自身的优势,他们的士气被鼓舞起来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艺考生注重技艺的训练和感性的表达,非艺考生则更注重设计思辨和方法的开发。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4年,互相琢磨,彼此切磋,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他说。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始终以“大底盘、高层次、宽口径、厚基础”为教育方针。所谓“宽口径”就是指大类招生,按照美术、设计、图媒、艺术学理论等大方向招生。在本科阶段加强艺术人文通识体系,建立美术学院特色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体系。这是为了防止学生从一开始就陷入狭窄的专业通道——大学应该学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单纯训练一门专业。“除了文化课成绩好,我们还希望学生在艺术通识和中外艺术史的基本常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试想如果每个造型方向的学生脑中有200幅名画,每个图媒方向的学生脑中有100部电影作品,这样的学生就好教了,这类专业的通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的。实际上,中国美术学院从建校以来就倡导一种奠基在人文土壤中的艺术,我们希望国美学生们能够有较高的人文修养作为研习艺术的基础。”高世名表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