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侯总店 馄饨侯

“馄饨侯”是北京饮食行业,特别是特色小吃行业的知名品牌 。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已饮誉京城,现已被批准为“中华老字号” 。作为侯门长子的我,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些其中鲜为人知的馄饨侯往事 。
我父亲侯庭杰1920年4月14日出生在离王府井很近的南河沿,在这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童年时代我父亲读过5年私塾,但因我祖父母过早病逝,我父亲十几岁便孤身一人在北京自食其力 。开始是在东安市场卖报纸,后来卖一些生活物品,成年后也曾当过铁路工人,但主要还是在东安市场作买卖 。这期间饱受人间饥苦,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阅历,为他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馄饨侯总店  馄饨侯

文章插图
1940年我父亲和我母亲成婚,1942年1945年我和大妹先后出生,为了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我父亲放弃了东安市场的小买卖 。1946年也就是父亲26岁的时候,经他人帮助开始“摆摊”经营特色小吃:馄饨: 。先是在八面槽电料行门前,后搬到东安门16号公共汽车公司门前,这也是“馄饨侯”最初期的创业 。因为当时没有商标法,更没无形资产一说,“馄饨侯”的这个称呼就是我家的买卖 。这期间以父亲、母亲为主,我和大妹也参加了经营与帮衬,后来买卖稍大些了,也请过数名帮工 。
父亲的成名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艺精:这几大因素 。
天时:虽然父亲1946年就卖馄饨,但他的出名是在解放以后 。1949年解放后的北京百废待兴,群众急于安居乐业,形成了市面上的繁荣昌盛 。父亲在旧社会生活了近30年,饱尝了人间疾苦,十来岁时亲人先后都去世,父亲当过工人、售货员、小职员等,建国后终于盼来了翻身解放 。他和大多数人民一样,对 *** 的感激之情发自内心,刚刚解放时社会活动特别多,*** 需要父亲这样热心又有能力的人,所以父亲被选为东单区工商联委员 。
馄饨是以夜宵为主,每天擦黑前做好准备工作,天黑后正式营业,这也体现了老北京的夜生活 。北京是个大城市,这里集中着城里权贵、公仆、达官贵人、遗老遗少,以及全国各地的官员们 。建国初期,生活水平不高,下班后带着孩子,花上1000元(折合后来的人民币一角钱)吃碗馄饨,既挡饿又解馋,也不算贵,老北京也确实喜欢这口儿 。(当时:馄饨侯:经营的有馄饨、烧饼、烧饼夹肉、五花肉、肉肠、鸡蛋卷、白酒、啤酒 。还有和馄饨侯搭伙的刘家褡裢火烧 。)
地利:王府井一带历来是北京最繁华的地带,加上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东安门的人艺,红星影院等,自然形成商业饮食一条街 。父亲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干点事比其他人更容易 。
正是这个时期,经过父亲的打拼,由于料精、味美、方便实惠、服务周到,“馄饨侯”深得市民喜爱,而且常有社会名流光顾,逐渐声名远扬 。
馄饨侯总店  馄饨侯

文章插图
人和:父亲对人热情,光顾“馄饨侯”的人非常多,也包括一些社会名流 。记得一天晚上10点半以后,人艺的演出结束了,一些父亲熟悉的人艺著名演员,陪着周总理有说有笑地来到了我家的馄饨摊喝馄饨,周总理和演员们一边喝着馄饨一边说笑,十分亲切,看不出首长、演员间的距离 。光顾“馄饨侯”的还有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著名作家老舍和夫人胡洁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先生,北京曲艺名家魏喜奎先生,琴书名家关学增先生,国家体委付主任荣高棠 。这些社会名流的光顾下,无疑对“馄饨侯”的知名度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 。
业精:当时京城那么多卖馄饨的,为什么我们家的馄饨能被大家认可呢?在这儿我就和您说说其中的奥秘 。包馄饨的皮是馄饨的外包装,“馄饨侯”的馄饨皮有薄如纸一说,成半透明状把皮放在报纸上能看到上面的字,那么薄的皮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是选面,不是普通的标准面粉,是当时很难吃到的富强粉,那个年代能用富强粉是很不容易的,必须经过上级部门批准,定量供应,一般家庭吃白面已属不易,能吃到富强粉就更为奢侈了,然而在“馄饨侯”却能吃到,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享受 。有了面之后,要把几十斤的面粉揉成面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时没有和面机,得手工和面,这要靠父母亲自动手,后来请过一个姓刘的老人帮助揉面(此人当过兵长春人),面和好后要醒上一两个小时 。再说这擀面,要用一米多长的擀面杖,直径在十几公分,就这样边擀边抻的,最后擀成薄如纸的馄饨皮儿,当年母亲承担此项活计,十分辛苦 。擀面的不粘剂用的是团粉,刚擀完面时,脸上、眉毛上都挂满了白粉,就连帽子遮不住的头发上都是白粉,就像圣诞节的圣诞老人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