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辛德勇读《史记》|“文章尔雅”与笺经释义的《薾雅》( 三 )


不惮其烦地钞录了这么长一段文字 , 目的 , 是相让大家看清相关语句出现的前因及其后果 。
所谓“相关语句” , 就是我写在这篇文稿标题中的“文章尔雅”这四个字 。 其前因 , 是朝廷令礼官劝学 , 广荐贤才 。 在此背景下 , 公孙弘奏上此疏 , 提出具体的荐举人才措施和步骤;其结果 , 是朝廷采纳公孙弘提出的方案 , 给官场造就了一派“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的儒雅景象 。
公孙弘在此特别讲到 , 儒生的文学才能 , 在朝廷行政运作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 其中一项重要的理据 , 就是“诏书律令下者 , 明天人分际 , 通古今之义 , 文章尔雅 , 训辞深厚 , 恩施甚美 。 小吏浅闻 , 不能究宣 , 无以明布谕下” 。 这种导致“小吏浅闻 , 不能究宣”的“诏书律令”内容 , 可以分作两层:一层是其中“明天人分际 , 通古今之义”的文句 , 不具备相关的“天人”与“古今”知识 , 便无以知晓“诏书律令”讲的是啥;另一层是由于“诏书律令”的表述形式“文章尔雅 , 训辞深厚” , 致使这些没有“文学”素养的“小吏”对其文辞读不懂 , 看不明白 。
好了 ,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 , “文章尔雅”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唐朝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文章尔雅 , 训辞深厚”这两句话说:“谓诏书文章雅正 , 训辞深厚也 。 ”这“文章雅正”的讲法实际上只是以原样重复的形式“申说”了“雅”的语义 , 对“尔雅”的“尔”字则完全避而未谈 , 连按原样重复一遍都没做 。 原因 , 当然是不好讲 , 实在很不好讲 , 根本讲不清楚 。
解读“文章尔雅 , 训辞深厚”之语 , 须知“文章”与“训辞”、“尔雅”与“深厚” , 应是对举而言的一组文句 。 按照这样的思路 , “尔雅”应当是与“深厚”构词形式相同的一个词语 , 即“尔”与“雅”同“深”与“厚”一样 , 都应该是以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单字重迭复合而成的双音节并列结构词汇 。 这样看来 , 若如刘熙等把“尔”训作“近”义 , 那么 , 不管是“近正” , 还是“近古” , 都属于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语 , 跟“深厚”没法对举 。
此路既然不通 , 就得另求他解 。 检《说文解字》所载“薾”字 , 义为“华盛 。 从艹尔声” , 许慎且引述《诗经》中的“彼薾惟何” , 以作例证 。 “彼薾惟何”这句诗 ,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 传世《诗经》 , 其句乃作:“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 ”即“薾”被书之为“尔雅”之“尔” 。 毛传曰:“尔 , 华盛貌 。 常 , 常棣也 。 ”清人陈奂疏释云:
尔 , 读为薾 , 假借字也 。 《说文》:“薾 , 华盛貌 。 《诗》曰‘彼薾维何’ 。 ”或许所据《毛诗》作“薾”也 。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一六)
按照陈奂的解说 , 今本《诗经》“彼尔维何”的“尔”应当是“薾”的假借字 , 所以才要“读为薾” , 也就是要把它当作“薾”字来看 。 陈奂并且推测说 , 或许许慎当年读到的《毛诗》就是按其本字写作“彼薾唯何” 。

史记|辛德勇读《史记》|“文章尔雅”与笺经释义的《薾雅》
文章图片

清道光二十七年陈氏吴门南园埽叶山庄原刻本《诗毛氏传疏》
阅读《诗经·小雅·采薇》这一用例 , 让我有理由推断 , 《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的“尔”字也应当是“薾”的假借字 。 如果我们把这个“尔雅”读作“薾雅” , 那么 , 它就与下句“训辞深厚”的“深厚”正贴切对应(雅就是雅 , 用现在的大白话讲 , 也就是优雅、文雅的意思 , 其词义古今一贯 , 丝毫没有改变 , 既不是“古” , 也无须笺释为“正”) , 而这种文意的顺畅性反过来足以证实把“尔”读为“薾”字的合理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