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 五 )


桃花源记读后感12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
桃花源记读后感13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 。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 。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 。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 。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
这事马上传开了 。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 。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 。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 。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 。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 。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桃花源记读后感14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更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