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 三 )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我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怀有梦,我们只知道每天按时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从没有想过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 。当一块面包和未来的一亿美金中让你选择,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那块面包,因为那是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干大事者必须怀有崇高的理想 。马云说过,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怀有梦想时,中国将会变得无比强大 。梦是一个人毕生所及却又可能可望而不可达的东西,但每一个人都不应迫于现实而停止对梦的的追寻 。每个人都应怀揣着一个梦,并向梦和远方奔去 。
桃花源记读后感7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 。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 。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 。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 。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 ***,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 。虽然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读后感8
桃花源记是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当时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 。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 。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
桃花源记读后感9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 。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 。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 。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 。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