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以科创教育撬动教学变革——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双减”路径探索

4年前 , 作为小区配套学校 , 很多人对刚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持观望态度:学校位置僻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源居多、家庭教育支持有限、教师年轻缺少经验、第一年招生只有300名学生……
这样一所各方面起点一般的新建校 , 要在短时间内办好恐怕很难 。
然而出乎多数人意料 , 这所学校仅用了4年时间 , 就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校 。 学校发展的秘诀究竟在哪儿?
用校长顾超的话说就是:“身处高科技园区 , 学校发展自然不能游离之外 , 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 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植下科创教育的种子 , 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题中之义 。 ”
4年来 , 第三实验小学以科创教育为突破口 , 让科创进校园 , 用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 为学生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成长“养料”;同时推动科创教育走进课堂 , 不断深化课堂改革 , 推动高质量教与学 。
科创教育走进课堂主阵地
最近 , 第三实验小学家长赵勇和孩子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务正业”的暑期作业——在不使用任何现成组装材料和动力装置的前提下 , 设计了一款可以运动的车 。 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 他和孩子却都乐在其中 , “孩子虽然花了时间‘玩’ , 但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 这样的玩耍我举双手赞成 , 多多益善 。 ”
玩得好 , 还能学得棒?
在第三实验小学的教师们看来 ,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让科创教育真正走向主课堂 , “真做”科创教育 。 与其他学校把科创教育作为“锦上添花”的事儿 , 只活跃在课外和社团活动不同 , 在第三实验小学 , 科创教育的根基和主阵地在课堂 。
以学为中心 , 注重引导学生用证据思考、自觉使用科学思辨方法 , 科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学习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导向 , 从关注知识积累转向能力提升 。
如何变革传统课堂 , 使之能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学校教师将改革之刃指向教材 ,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究统整 , 实现了“新瓶装旧酒” 。
做了31年科学课教师的顾超带领教师开始探索 , 尝试以研究问题为导向 ,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 。
以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为例 , 按照教材安排 , 该单元分为“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等8小节内容 , 需要7个课时 。 对照课标要求 , 老师们决定以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如何设计房间照片、如何安全用电、如何搭建信号灯4课时替代原有的教材课时安排 。
对标课程标准 , 教师发现 , 将适合的内容进行主题化、问题化、项目化设计 , 学生不仅学得有趣 , 更能学得深入 。
如今 , 这个建校仅4年的学校 , 对一到五年级的科学课教材都完成了校本化“改造” 。 每个新学期 , 第三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们 , 都要对照课标和教材内容 , 持续进行单元统整 , 改进项目式学习内容 。 如今 , 这些集体智慧成为学校开展国家课程的遵循 。
从堂外开花转变为课内扎根 , 这场探索并不容易 。 顾超表示 , 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 需要教师团队克服巨大的教学惯性 , 重新对待教材和课标 , “我们要弄清楚教材编写有哪些意图 , 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 , 如何让项目化后的科学课依然符合这些标准等” 。
每门学科都蕴含科创资源
科创教育只存在于信息技术课、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里吗?
第三实验小学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创教育资源!”这场从科学课堂起步的科创教育也由此拓展到了更多学科 。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堂上 , 语文教师王梦萱以“诗歌文学社‘小编辑’”为课题 , 进行了一次项目式教学设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