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大中:敢于挑战科研无人区的清华大学原校长( 二 )


而在科研中,王大中始终强调坚持团队攻关、发扬“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 。在得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大中说道:“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份沉甸甸的荣誉,它属于集体,属于所有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人,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
“跳起来摘果子”,挑战科研无人区
王大中|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大中:敢于挑战科研无人区的清华大学原校长
文章图片
1989年11月,核能所所长王大中(左一)宣布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启动运行成功 。图/清华大学
王大中在科研生涯中强调的另一点,是在制定目标时要“跳起来摘果子”,引领大家坚持自主创新 。
【王大中|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大中:敢于挑战科研无人区的清华大学原校长】“上世纪80年代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府和公众对核动力安全的担忧和关切,全球核能发展陷入低潮 。”何建坤指出 。在王大中任清华核能所所长和核研院院长期间,何建坤曾任副所长和副院长 。
核能安全问题在国际社会备受瞩目,也是一个世界难题 。清华核研院也将实现反应堆的固有安全列为重要研究方向,时任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的王大中将目光投向了高温气冷堆——它被誉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 。
从1982年开始,王大中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究 。1986年,他主持的“5MW低温核供热堆研究”项目开工,1989年建成并首次临界成功,投入功率运行 。这是世界上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成为世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
在主抓5MW低温核供热堆的同时,王大中开始布局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技术研发及试验 。1986年,清华高温气冷堆研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 。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清华大学“200号”建设一座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这是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 。1995年,该实验堆正式动工兴建 。2000年,世界首座固有安全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清华建成 。
2005年7月,在10MW高温堆上,成功完成了美国氢弹之父泰勒1956年设想的、抽出所有控制棒且叠加不紧急停堆的实验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在实际反应堆上进行的此类安全验证实验,成功地验证了高温堆的固有安全性 。
王大中没有就此止步 。随后,他站在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在10MW高温气冷堆基础上,王大中积极推进单一模块反应堆功率放大25倍、世界首座工业规模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建设 。
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是其标志性成果 。采访人员从清华大学了解到,示范工程于2012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已完成全部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土建、设备制造和安装,今年9月12日成功实现首次临界,计划年底首次并网发电,2022年投产商运 。
“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 。”在得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大中在发表感悟时如此说道 。
他解释称,悟性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韧性是指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 。
王大中|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大中:敢于挑战科研无人区的清华大学原校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