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大中:敢于挑战科研无人区的清华大学原校长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得知获此殊荣,王大中发表感想时说道 。
王大中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是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核研院院长、总工程师以及清华大学校长等职务 。
60年来,王大中的求索路与我国的核能事业紧密交织在一起 。他带领研究团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又主持研发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块式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并积极推动以上两种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应用,破解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 。
“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 。”王大中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
王大中|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大中:敢于挑战科研无人区的清华大学原校长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清华大学
“荣誉属于众志成城的200号人”
1955年,我国做出开发核能的战略部署 。1956年,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从电机、机械、动能等专业中抽调了若干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其中就有当时正在机械系读大二的王大中 。到高年级分专业时,他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反应堆专业的学生 。
“小时候我们是在200号度过的,那时侯单位里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在大山脚下,挺简朴的,也挺开心的 。”王大中的女儿王奕回忆道 。
王奕口中的“200号”,即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简称“核研院”,是高校最大的实体研究院和我国最早建立的核能研究基地之一 。
1958年,清华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向上级提出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我国核能事业急需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工程代号正是“200号” 。“200号”后来也成为这个基地以及清华大学核研院的代号 。
这一方案得到国家批准,刚刚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的王大中参与到设计建造中 。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反应堆零功率物理实验,再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从做模型、挖地基、搬砖头,到调试运行……王大中在实战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
1981年,王大中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世界著名的核能研究基地——联邦德国于利希核研究中心,师从“球床堆之父”苏尔登教授 。仅用了一年九个月,他就获得了亚琛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1982年10月,王大中回国,不久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担任所长职务 。他带领研究团队,以5MW低温堆和10MW高温堆两座实验反应堆破解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并明确提出,核研院必须完成从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
“他推动落实了两个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让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走到世界前列,形成了商业化应用能力和体系,有望为我国能源技术转型升级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做出重大贡献 。”清华大学核研院党委书记唐亚平如此评价 。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回忆,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建造过程中,凡是重要工程节点,王大中都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实验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他严于律己,谦和待人,能够集思广益,听取各种意见,并且勇于担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