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双减”看变化!校园里的“外援老师”多了,课后服务“活”了

下午三点半 , 是学校的课后服务时段 。 在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 , 每周孩子们都饶有兴致地围着非遗传承人钟离子学习陶艺 。 钟离子是学校请来的“大师课”教师之一 。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 , 像钟离子这样的“外援教师”在首都的校园里也逐渐增多 。
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 , 课后服务已在北京市各小学、初中实现了全覆盖 。 为了丰富学生选择 , 促进素质培养 , 北京市各中小学在充分挖掘自身教师队伍资源的同时 , 也通过部分引入校外师资等方式 , 开设各类个性化、非学科类课程 , 让学生放学后不仅能“留下来” , 还要“留得有价值” 。 这些“外援教师”成了京城校园里课后服务时段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进校园 行业大咖请来了
1
【方面|“双减”看变化!校园里的“外援老师”多了,课后服务“活”了】早在2018年 , 北京市就着手探索中小学课后服务 , 当时一些学校就有“外援教师”承担了部分课后服务 ,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
2
今年9月 , “双减”以来的课后服务可谓是以前的“升级版” , 很多学校从理念、定位、路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 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科研专家、家长志愿者等“外援教师”走进了校园 。
近期 , 在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的课后服务时段 , 中国烫蜡技艺非遗传承人于鸿雁、黑陶非遗传承人钟离子、书法家郭宝庆等六位大师 , 每周入校为学生授课 。 学生跟着大师学习黑陶制作、葫芦烙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技艺 。 在学校课后服务的“菜单”中 , 这些大师课一经推出 , 立刻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 报名情况火爆 。
“什么是重力?什么是质量?什么是平衡状态?”最近 , 在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的课后服务时段 ,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晓东为五年级学生讲了一堂主题为“自然界中的流体分层现象”的科学课 。 虽然课程名称听起来很学术 , 但课堂内容非常贴近生活 。
“这堂课是我们课后服务中的‘葵园有约’课程 , 课程涉及力学、电学等方面 。 在这个课程里 , 我们会定期邀请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到学校 , 给孩子们讲科学课 。 ” 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执行校长梁小红说道 。 据介绍 , 学校地处怀柔科学城 , 周边丰富的科研院所资源成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宝贵资源 。
其实 , 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科研专家进入了校园 , 采访人员从10月26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 在“双减”的背景下 , 国家体育总局将探索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到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的做法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姜庆国介绍 , 在“双减”背景下 , 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提升 , 但是依然存在着学校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 。 此外 , 国家体育总局正在推动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探索 。
多样化 学生选择丰富了
“双减”实施两个多月以来 , 采访人员从多方了解到 , 随着“5﹢2”课后延时服务全面铺开 , 一些学校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 。 为了做好课后服务 , 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上阵” , 原本用于备课、研讨的活动时间进一步向后退 , 老师的加班时间也进一步地拉长 。 因此 , 一部分学校选择了专业的“外援教师”来服务于学校的课后服务 。 在采访中 , 采访人员也了解到 , 一些学校请“外援教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特色 , 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的成长需求 。
“1!2!3!4!”9月23日下午四点半 , 清华附小的操场上传来孩子们的口号声 , 踢足球、折返跑、打篮球……孩子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 , 各自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早在2010年学校刚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时 , 就开始了探索课后体育活动 。 当时 , 学校才7个体育老师 , 为了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突破性尝试 , 学校聘请校外机构老师、吸引外部资源合作解决课时 , 还邀请清华大学的老师入校开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