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双减”看变化!校园里的“外援老师”多了,课后服务“活”了( 二 )


早在2016年9月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就整合校内外艺术资源 , 开设了合唱、竹笛、古琴等21门艺术类校本选修课程 , 让每一名学生在每周五下午进行80分钟的学习 。 20多门课程中 , 有10门课程由校外艺术专家及教师授课 。 今年 , 在“双减”背景下 , 学校对艺术类校本课程更加重视 , 加大了投入 , 延长了课程时间 。 目前 , 学校外援艺术专家及教师已达到20人 , 增设了曲韵京声、朗诵、相声等课程 , 使艺术课程更加丰富全面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音乐教研组长米秋梅老师具体负责这方面工作 , 在接受采访时 , 她表示:“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发展素质教育 ,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 提高学校的艺术教育质量 , 我们很早就在学校里开设了艺术类校本选修课程 。 目前 , 我们艺术课程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加强大 , 国家级快板传承人‘花板大王’赵国祝老师、国家一级摄影师李建军老师、北京曲剧名家李相岿老师等在业内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名家 , 都是我们的‘外援教师’ 。 ”
新气象 校园活力增加了
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进 , 学校与社会专业教育机构合作 , 聘请当地颇有名望的书画协会会员、退休教师等专业大咖到校担任“外援教师” , 开设了40个课后服务社团 。
“外援”的引入 ,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音乐教师鄂俊楠深有感触地说:“学校与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合作 , 不仅让郊区的孩子们能够近距离、原汁原味地接触高雅的管乐艺术 , 也让我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成长 。 从训练到指挥 , 我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断提升 , 促进我向着更加专业化教师的方向成长 。 ”
密云一小校长蔡瑞山表示 , 高水平“外援教师”的加入 , 缓解了学校教育的供需矛盾 ,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涵 , 挖掘了教育的深度广度 , 对实现“五育并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在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看来 , “外援教师”对于学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专业教师的课堂授课灵活多样 , 深受学生喜爱 。 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开阔了艺术视野 , 增长了见识 , 提高了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艺术课程的学习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加了新选择 , 近几年已有多名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影响下 , 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 , 学习艺术类相关专业 。 ”管杰表示 。
“大师课的作用 , 不止在于让师生传承传统文化 , 更在于引领和示范 。 ”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执行校长张燕晖认为 , 对于教师而言 , 大师的精湛技艺、“择一事 , 终一生”的执着精神 , 既是对学校建构高质量美育课程的引领 , 更是对师德和教师专业追求的示范 。
严考核 教学质量保证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 北京市很多学校都会层层考核“外援教师” , 以保证“外援教师”及其课程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在 中关村三小 , 以兴趣选修课为例 , 学校南校区、北校区和红山校区共开设选修课程157门 。 无论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提供的课程 , 进校都需要拿到“准入证” , 经过层层考核 。 该校 课程部副主任李华说:“我们重点考核上岗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 , 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构想 , 还有上课时的亲和力 , 以及和学生的融合性 。 因为孩子们处于小学阶段 , 任课教师要有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 考核不合格是不能上岗的 。 期末的时候 , 我们还会有学生和老师对课程进行评价 , 学期中间的时候 , 也有专门的巡课老师观察课堂 ,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保证课程的质量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