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锐教育的末路与出路:“资本化”一路蒙眼狂奔 素质教育转型艰难已是唯一选择( 二 )


“资本过度介入,使得教育培训失去了其存在的初心。机构不是通过补课提升孩子的学识和素养,而是想方设法把课程变成‘产品’,这样不但改变了教育‘教书育人’的本质,使教育产业变成了各家通过拉生源、比拼课程销量,用来‘跑马圈地’的商业赛道,更是偏离了教育产业最基本的价值观。”赵女士直言称,她在K12教培机构任职期间,就曾被要求学一些“让家长产生焦虑”的话术,诱导家长付费买课。而为了抢占生源,精锐教育等一些机构更是打出了“超前学”的概念,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家长“被迫”给孩子不断“加码”报班,这已经显著背离了教育公平化的社会价值观。
不过对于k12机构“唯续课率论”的说法,赵女士称,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她愿意相信K12机构没有敛财,只是经过政策剧变后,她发现互联网思维并不适用于教培产业。
面对诸如精锐教育等知名公司的现状,已经报课的学生家长也有苦难言。有家长表示对追回退费早不抱希望,不过仍会为孩子的教育持续“投资”,不想让孩子在人生发展道路上落后他人,但会更慎重考虑机构性质和实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张家勇接受中国网科技采访时直言,2017年以来,资本市场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法》关于放开营利性学校相关规定存在误读,导致大量资本无节制地涌入教育行业,将教育视为暴利产业,迅速推高了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助长了应试教育,导致越来越重的家长经济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目前K12机构普遍采用预付费模式,此举是为了快速回流资金不假,但若是真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主营业务上,甚至是投入到规模扩张上,即便不能实现完全退还预付款,也不至于突然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张家勇表示:“停业或许是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破产清算程序会更复杂一些,因为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财务账目相对透明、运营监管措施更加完善。”
负债率高达97.94% “资本化”一路蒙眼狂奔
对于精锐教育来说,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教培机构的“突然休克”,留下的不仅仅是拖欠27亿元的巨额学费,背后更有公司长期高负债经营酿的苦果。
精锐教育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的2021年财年第二季度,精锐教育净收入9.32亿元,净亏损1.72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1636.7万元,亏损同比扩大约950.73%。同时,财报显示,2021财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精锐教育资产总额为70亿元,负债总额为68.51亿元,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7.94%。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2015年到2019年,精锐教育将绝大部分来自学生预付费和银行贷款的资金,用于收购多家教培机构,以至于政策突变之下,无法应对挤兑退费及银行贷款到期所产生的现金流压力,这是精锐教育今日危局的重要原因。在一些社交媒体网站上,有不少学生家长质疑,张熙依靠预收学费去做投资并购,高负债运作上市,“成功则万事大吉,不成功损失却由学生家长承担”。
现如今,资本市场曾普遍看好的K12教培行业掉头向下,此前在商业运作上一路“蒙眼狂奔”的精锐教育也已拿不出足够现金去向曾经信任它的家长们履约。还有部分自媒体爆料称,张熙不仅在公司上市后套现了上亿资金,还长期借用公司8000多万资金用于“个人生活”;公司上市后,张熙更是通过设立海外家族信托的形式持有公司超过35%的股份,将个人财富与公司债务及司法风险完全隔离,这波操作令张熙彻底被舆论贴上了“精致利己主义者”标签。
据此前精锐教育公开表示,公司仍在极力解决运营困难的局面,回笼资金后,将首先解决所有员工垫付、报销、工资和福利,对学生家长方面,公司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处理退款事宜。可是面对线下门店复工遥遥无期,只能说精锐教育十几年经营积攒下来的口碑与信用,早已在这次停业风波中丧失殆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