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文章图片
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文章图片
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文章图片
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文章图片
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文章图片

这些年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出了不少佳作 。 光是影视作品就有2018年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 如今的电影《九零后》 。 不过 , 这些作品大多从学子成才的角度去探究 , 没有把西南联大放进一个时代 , 一段历史里 , 更没有把西南联大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 , 从组织建制的角度去研究 。 今天笔者想从西南联大三位领导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的角度 , 和读者朋友一起去看看西南联大的“联”与“大” , 这是西南联大的另一面 。
1938年4月 , 梅贻琦(前排左五)、蒋梦麟(前排左三)与湘黔滇旅行团师生代表及护送军官合影
史上最穷的大学
西南联大应该说是史上最穷的大学 , 梅贻琦校长有时也得靠典当旧衣物过日 。 即便是破旧的草皮屋顶土墙教室 , 也常遭日机轰炸 。 然而 , 没有大楼 , 却有大师 , 群贤毕至 , 人才济济 , 硕果累累 。 曾任西南联大建设长、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南开大学秘书长的黄钰生(字子坚)教授说:“南开坚定如山 , 北大宽广如海 , 清华智慧如云 。 ”如云 , 如海 , 如山;自然 , 自由 , 自在 , 这正是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 。
西南联大校门
西南联大的课堂
西南联大的化学实验室
当今许多人努力在探究西南联大创造的奇迹 , 追问西南联大的学者们为什么能够在那么困难的环境里 , 培养出那么多展现中国人最美好样子的学子来?三所历史不同、背景各异、特色独具的大学 , 那么多一流学术大牛 , 为什么“八年之久 , 合作无间 。 同无妨异 , 异不害同;五色交辉 , 相得益彰;八音合奏 , 终和且平” , 而没有落入“文人相轻 , 自古而然”的传统俗套里?
关于这个谜团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但解铃还须系铃人 , 最关键的答案还在西南联大的三位掌门人——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的身上 。
1937年 , 梅贻琦48岁 , 正当盛年 , 担任清华大学校长6年 , 成绩卓然 , 声望隆重 , 开创出清华的黄金盛世 。 短短数年将“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清华 , 带进国内第一流大学行列 。 蒋梦麟51岁 , 出道早 , 执掌老牌北大已经多年 , 在教育界久负盛名 。 张伯苓63岁 , 最年长 , 创办出南开系列事业 , 社会影响巨大 , 南开大学当时是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 梅贻琦1937年8月最早介入 , 而1946年9月最晚撤出西南联大校务 , 他与西南联大共进退 , 九年时间几乎全身心扑在西南联大上 。
西南联大时的梅贻琦
梅贻琦手书
在梅贻琦看来 , 西南联大的成功 , 在于三校人熟 , 价值观相近 。 1946年11月1日 , 他在西南联大校庆9周年纪念会上 , 这样解释:“想起九年的工夫 , 在长沙 , 在昆明 , 三校联合的结果很好 , 同仁都认为满意 。 今后三校联合精神还要保持并继续 。 前几年 , 教育当局说抗战中好多学校联而不合 , 只有联大是唯一联合到底的 。 这不是偶然的 , 原因是由于抗战前 , 三校对事情的看法与做法 , 大同小异 。 人的方面多是熟人 , 譬如:胡适先生是清华的校友;冯友兰先生是清华文学院长 , 是北大校友;南开之黄子坚是清华校友;张伯苓先生曾为清华教务长 , 我本人亦为南开校友 , 已为‘通家’ 。 间或有远近 , 但是很好 。 ”“寡言君子”的梅贻琦 , 这段话是字字珠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