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 二 )


梅贻琦掌管校务
蒋梦麟常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 ”早在1937年8月 , 蒋梦麟就委托胡适致函张伯苓、梅贻琦:“孟邻兄有信与枚荪兄和我 。 他说 , 临时大学实行时 , ‘虽职务各有分配 , 而运用应有中心 。 伯苓先生老成持重 , 经验毅力为吾人所钦佩 , 应请主持一切’ 。 孟邻兄此意出于十分诚意 , 我所深知 。 我们也都赞成此意 。 所以我把此意转达两公 , 伏乞两公以大事为重 , 体恤孟邻兄此意 , 不要客气 , 决定推伯苓先生为对内对外负责的领袖 , 倘有伯苓先生不能亲到长沙时 , 则由月涵兄代表 。 如此则责任有归 , 组织较易推行 。 千万请两公考虑 。 我此时因政府颇有意把我充军到海外去 , 所以不能来 , 只好在此为两公及孟邻兄做一个驻京代理人 。 ”
【教师|这所史上最穷的大学,缘何能培养出诸多人才?】蒋梦麟先生的雕像
在这封信里 , 蒋梦麟很老到地提出 , 三校联合运行时需有一人为主持 , 所以诚意推举张伯苓为首 。 他深知张与梅深厚的师生私谊 , 推举张为首 , 实际上就是将此重任委婉地交给梅 。 有趣的是 , 在西南联大成立之初 , 张曾对蒋说 , “我的表你戴着” 。 这是天津俗语“你作我代表”的意思 , 完全信任 。 蒋对梅也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负责” 。 至于在张伯苓和梅贻琦之间 , 似乎完全不需要更多的话语和客套 , 他们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 有30多年的师生深谊为基础 。
属相为牛的梅贻琦年轻力盛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行事作风符合清华校风——行胜于言 , 做事任劳任怨 , 从不会讨价还价 , 毅然担负起这一重任 , 公正刚毅 , 深孚众望 。 有时教务长或总务长缺员 , 他就兼任 , 认真负责 , 备受尊敬 。
1945年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校门处的标准照
从这些看来 , 西南联大的成功关键 , 就在于三校之长精诚团结、坦诚互信、勇于任事、不争功、不诿过 。 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由三校校长和秘书长组成 , 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 。 按教育部命令 , 常委会主席由三位校长每年轮流担任 。 但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另有任职 , 经常不在昆明 , 因此 , 常委会主席自始至终一直由梅贻琦担任 。 由于得到张伯苓、蒋梦麟的充分信任和授权 , 常驻昆明的梅贻琦实际掌管校务 , 在西南联大就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
学生知教授“不知”校长
北大派出老成持重的郑天挺出任总务长 , 南开安排经验丰富的黄子坚担纲建设长 , 清华请出才华横溢的潘光旦执掌教务长 , 新设的训导长则由南开出身的查良钊肩负 。 各个学院院长分别由三校教授骨干中优中选优 , 胡适、冯友兰、雷海宗、汤用彤先后出任文学院院长 , 吴有训、叶企孙先后担当理学院院长 , 法商学院院长则由方显廷、陈序经、周炳琳、陈岱孙轮值 , 顾毓琇、施嘉旸先后做工学院院长 , 师范学院院长则由黄子坚兼任 。 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独当一面 , 而且在领导力上也同样出色 。 凭着对国家救亡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责任感 , 九年来不屈不挠 , 锲而不舍 , 终克大成 。
西南联大的经费方面 , 清华因有庚款 , 除了应负担的部分外 , 往往还额外给西南联大补助 。 师资方面 , 工学院实际上是清华工学院的延续 , 北大原无工学院 , 南开仅有化工系 。 理学院百余教师中 , 清华教师占一半以上 。 因此 , 西南联大的规章制度 , 多以清华为蓝本 , 如教务通则、教授会组织法和一些行政管理制度等 , 基本上是沿用战前清华的章程 。 因此 , 梅贻琦在执掌西南联大时 , 在校政组织和运行上 , 相对比较顺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