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学教授来上课

“信任 , 满意 , 这是儿子就读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问及对学校的看法 , 成都市海滨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宸珂的母亲脱口而出 。 她回忆道 , 刚送儿子上学时 , 什么都不懂 , 没想到学校早已准备好 , 为家长提供各种免费的教育培训 , 这项举措给她吃了定心丸 。 “儿子小时候比较皮 , 做事丢三落四 , 喜欢看电视 , 早上赖床 , 没有时间观念 , 现在这些问题都没了 。 书包现在收拾得干干净净 , 书本归置得井井有条 。 ”
现在的家长 , 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 让他们对学校“满意”并不容易 。 海滨小学是如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变成了家长满意的“家门口好小学”的呢?
语文老师曹艳在学校工作已有十余年 , 她亲眼见证了学校的转型升级:“除了肉眼可见的配置升级——成为目前成都市最大的单体小学 , 还有内在的变化 , 比如管理机制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 , 且相互竞争;家校关系从‘甩手不管’到‘亲密交流’等 。 ”
“从二类校、一类校、示范校 , 再到如今的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 我们虽然是‘后劲发力’ , 但只花了六年多时间 。 ”校长杨杰告诉采访人员 , 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关系密切 , 精诚协作的家校合作;团队和谐 , 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立足儿童 , 着眼未来的课程变革 。 “如今学校‘焕然一新’: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 , 我校足球、篮球、国学经典诵读等脱颖而出 。 今年教师节接受表彰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中 , 我们学校有9位 。 此外 , 各级各类赛课及教学技能展评中 , 老师也收获颇丰 , 基本是特等奖或一等奖 。 ”
让每个成都娃“有学上”且“上好学” , 成都开启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 , 越来越多的“海滨小学”在市民的家门口“成长”起来 。 截至目前 , 全市义务教育段已认定“新优质学校”292所 。
如何创新路径培育 ,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放眼成都教育版图 , 64所在蓉高校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
“同学们 , 让我们跨越时空 , 借助文字和1000年前的作家对话 , 看看她怎样观察和表达四季之美?”在成都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一班的语文课上 ,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正与孩子们进行深度探讨 , 同学们眼中闪着光 , 对教授的每个提问都热情满满 。
【成都市|大学教授来上课】“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课’的场景在我们学校稀松平常 。 ”成大附小校长崔雪梅告诉采访人员 , “博士(教授)驻校”是学校与高校互动共建的一个重要纽带 , 也是促进成大附小内涵发展的一个机制 。 她补充道 ,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在附小创建了“博士工作站” , 选拔优秀博士以“科研副校长”身份进驻附小 , 每周入校工作2-3天 , 与附小领导班子和老师一起深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 统筹协调大学和小学的各种关系等 。
据了解 , 博士进校以来 , 策划和推进了13项支持附小内涵的重点项目 , 涵盖课程、教学、学校治理、家校合作等方面 。 通过项目引领 , 教师成长明显 , 科研能力提升显著 , 省市区各级立项课题超过10项 , 各级赛课、研究课获奖47次 , 各级论文评比获奖51次 , 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个、省级奖项4个 。
不仅如此 , 成大学生也会来附小“学习” 。 统计显示 , 自2019年至今 , 有434名本科学生、104名研究生到附小见习实习 。 两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了“小学大学 , 共建共享;教师学生 , 共生共长” 。
“我们的科技真是先进!”“原来粮食是这样长起来的!”在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里 , 听着博士姐姐的介绍 , 孩子们不停地赞叹 。 像这样让孩子们走进高校“上课”的“校地共建”体验活动 , 如今已开展了12场 。 这也是“大学小学”间资源共享共建、互动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 。 在崔雪梅看来 , 成都大学如今已是附小的“后花园”“实验室”“第二校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