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家教杂说”之八十八:《过分发泄会产生暴力倾向》

标签:
分类:
《过分发泄会产生暴力倾向》
赵忠心
采访人员在河南省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 , 有一种叫做“发泄果”的玩具在部分中学生中流行 , 很多中学生通过摔打这种玩具发泄、释放压力 。
某中学的一位家长告诉采访人员:
“我儿子现在读初三 。 最近沉默寡言 , 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 不停地摔打着一种名叫‘发泄果’的玩具 。 不顺心的时候 , 他常对呵责家里的镜子、墙壁猛摔‘发泄果’ , 让人胆战心惊 。 如果心里遇到不快 , 适当发泄一下也没啥 。 但是 , 如果孩子们形成了靠摔东西解决问题的习惯 , 以后就成了问题 。 ”
另一位家长吴女士说:
“最近 , 常听到孩子的房间里噼里啪啦的响声 。 进屋一看 , 只进孩子在玩发泄果 。 经过询问 , 原来孩子在班上与同学产生了矛盾 , 摔打‘发泄果’就是为了泄愤 。 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和父母沟通 , 却选择了这种‘暴力’方式发泄 , 这太让人担心了 。 ”
据了解 , 这种“发泄果”性同西红柿 , 里面装满液体 。 只要用力一摔 , “啪”的一声 , “西红柿”就变成了一滩烂泥 。 10秒钟后 , 它又漫漫复原成完整西红柿的样子 。
利用摔打“发泄果”这种发泄方式释放过大的心理压力 , 发泄心中积压的不平、愤懑 , 是为了寻求失去的“心理平衡” 。
但必须注意 , “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外一种倾向” , 在发泄的过程中 , 不经意地会产生另外的倾向 , 出现新的心理不平衡 。 如果是这样的话 , 就得不偿失了 。
摔打“发泄果”这种发泄方式 , 可以作为一种游戏 , 间或玩一玩 , 从中获得乐趣 , 开心解闷儿 , 舒缓一下紧张情绪 , 未尝不可 。
【倾向|“家教杂说”之八十八:《过分发泄会产生暴力倾向》】但不能痴迷 。 一旦痴迷 , 失去控制 , 过度发泄怒气 , 极容易使人产生暴力倾向或者破坏欲 , 严重的还会伤害他人 。
更不能对此产生依赖心理 。 而一旦产生了心理依赖 , 很有可能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
特别是未成年人 , 自制力、自控力较差 , 不易把握正常发泄与过度发泄的尺度 。 一旦把握不住 , 过度发泄 , 还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
要知道 , 人的心理倾向是有惯性的 。 过度依赖“发泄果” , 很容易“习以成性” 。 发泄一旦成了一种习惯 , 很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更大的心理失衡 , 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
为了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 建议家长和学校要适度引导 , 最好是采取加强沟通、分散转移注意力或体育锻炼等多种多样的方法 , 引导孩子释放、疏散、稀释、排解心理压力 , 避免对“发泄果”这类不靠谱的玩具产生依赖性 。
利用发泄法寻求心理平衡 , 这是一种方法 。 但不能视为是唯一的寻求心理平衡的方法 。
我甚至认为 , 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广、倡导的方法 。
这种方法的实质 , 只是利用人心理的自然属性 , 寻求心理平衡 。
我们必须明白 , 人的心理还具有社会属性 , 比如自我克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
青少年好冲动 , 还往往不顾后果或不能预计后果 。 由于年龄的限制和阅历的局限 , 缺少实践锻炼的经历和相关的知识 , 普遍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 不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 , 不加克制地肆意发泄 , 有可能会获得一些立竿见影的眼前或短期的效果 , 但从长远看 , 并不一定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
自我克制能力是人作为高等动物特有的能力 , 是人从幼稚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
自我克制能力是人的情绪的“制动器” , “调节器” 。 就像汽车 , 只有动力系统 , 没有有效的制动系统 , 这还不能叫做“汽车” , 只能叫“马路杀手” , 不能贸然开到马路上去 。 开到马路上 , 一定会车毁人亡出大事故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