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卢柯:28岁当教授,30岁当博导,为何如此牛?( 三 )


孤军奋战的他们在2005年做出了第一代样品 , 但样品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 卢柯陷入两难境地 。 是放弃以往的思路方法 , 重新找路径 , 还是继续改进?
思来想去 , 卢柯意识到 , 必须放弃 。 但要在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放弃 。
04
就这样 , 卢柯扔掉了第一代样品 , 抛开了之前的原理 , 换个思路又带着学生做了五年 。 不过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残酷 , 卢柯的团队又一次失败了 。
五年的努力竹篮打水 , 虽然让人丧气 , 但卢柯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 自己的思路也是对的 。 在他看来 , 科研必然有失败的风险 , 在这条路上必须学会战胜自己才能抵达终点 。
卢柯选择继续往前走 。 对他而言 , 做科研就是海滩上寻宝 , 如果只去捡贝壳 , 那这辈子就是这个高度 。 但他选择找准地方挖下去 , 终于 , 他挖到了材料学领域那颗耀眼的珍珠 。
卢柯的团队研发出一种梯度辣米结构样品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 引起业界极高的关注 , 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
团队的“表面辣米化”研究 , 也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 , 到后来的引领潮流 。 2015年在美国材料学会甚至还专门开会研讨 “梯度辣米结构材料” 。
2020年 , 在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仪式上 , 卢柯被授予“物质科学奖” , 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
尽管早就名满天下 , 卢柯始终坚持在科研和教学的一线 。 把科研当作终生追求的卢柯最无法容忍的就是不严谨 。
有时候学生拿来的数据模糊或者不够精确 , 平日里温和的卢柯都会一反常态地加以斥责 , 要求重写 。
他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 , 科研最怕不精准 , 粗糙结果的发表不仅会让自己走弯路 , 还有可能误导其他人 。
不仅如此 , 深知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卢柯 , 担心太过功利的心思会影响团队科研氛围 , 始终没有把手伸向科研之外的领域 。
在卢柯心中 ,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心无旁骛地一心做研究 。 在他的培养下 , 先后有70多名博士研究生 , 20多名硕士研究生走向材料学领域的研究岗位 。
谈及退休后的生活 , 卢柯表示 , 自己还是会选择回到年轻人中去做科研 , 一直到自己再也做不动为止 。
卢柯用自己的经历展现了一位职业科学家的风骨 。 从天才少年读大学到成为最年轻的院士 , 再到后来研究成果获得世界认可 。
卢柯的一生仿佛开了挂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所有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 , 卢柯一路走来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 付出了过于常人的努力 , 对于这种优秀的职业科学家 , 我们更多地是敬佩与尊重 。
你怎样看待卢柯的科研生涯?你想对现在仍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呢?欢迎关注并点赞转发 , 让我们一起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
--END--
子牙童趣人物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