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巴赫曼和他的学生》中国老师应该向巴赫曼学点什么?

电影的意义远不止逗笑观众或者带动产业链发展 , 更不只是让导演、演员、编辑赚到足够的钱 , 还在于能把现实的困境 , 经过艺术加工搬到大荧幕上 , 让更多的人思考 , 并逐步找到解决办法 。 比如前几年《我不是药神》就帮助很多白血病患者续命 , 把一些天价药物加速纳入到医保之中 。 日前 , 中国最热的问题莫过于教育改革:政策来得突如其然 , 毫不留情地一刀切 , 各路专家纷纷解构政策背后的逻辑 , 预测中国教育之走向 , 但快刀斩乱麻之后 , 依旧需要静下心来 , 思考教育的本质 , 需要有心境来静待花开 。 尴尬的是 , 中国电影正忙着哭 , 忙着笑 , 忙着宣扬李焕英的母爱 , 或者银河补习班的父爱 , 尚没有一部经典的电影 , 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引发教育本质的大讨论 。

巴赫曼|《巴赫曼和他的学生》中国老师应该向巴赫曼学点什么?
文章图片

古语有云:师夷长技以制夷 。 毫无疑问 ,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 GDP直追美国 , 百姓安居乐业 , 再加上新冠防疫的卓越表现 , 使中国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 但这并不代表 , 中国已经全面超越欧美资本主义列强 , 我们依旧有太多东西需要向欧洲、美国学习 。 比如德国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育启示录 , 其中有很多中国老师可学习的地方 。
放弃英文 , 如何看待学生的语言困境?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 后简称《巴赫曼》是一部德国教育纪录片 ,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 , 豆瓣评分高达8.6分 , 随着时间的沉淀 , 它有希望加入全球最伟大电影之行列 。 有人评价说:如果把《巴赫曼》视作纯粹的纪录片 , 显然有点儿委屈 , 从任何角度看 , 它都显得过于精致 。 一般的纪录片 , 都会有镜头的晃动、访谈中的失误以及不可控的情况 , 但这些纪录片中的标配元素 , 在《巴赫曼》中却有意识地被规避和修饰掉 , 以至于 , 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 好在 , 影片有很强的观赏性 , 片长三个半小时 , 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冗长 , 大多数观众都能一口气看完 , 毕竟 , 教育话题太热了 。

巴赫曼|《巴赫曼和他的学生》中国老师应该向巴赫曼学点什么?
文章图片

《巴赫曼》把视角对准一个德国小镇上的班级 , 班里的孩子在12到14岁之间 , 有70%来自于全球各地 。 以小见大 , 巴赫曼先生的班级 , 就好像整个欧洲的缩影 , 要面对种族融合、语言障碍等困境 。 而巴赫曼先生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超越了教书匠的身份 , 总在尝试引导孩子们接纳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
因为移民太多 , 巴赫曼首先要解决语言困境 , 毕竟 , 如果语言不过关 , 其他的教育工作就无从谈起 , 更妄论价值观的融合 。 影片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语言的“深意” , 事实上 , 语言问题不仅关系着教育工作的开展 , 同时会影响到种族之间的融合 , 更关键的是 , 如果没有办法统一语言 , 或者说 , 大家没有一种共同语言 , 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命运共同体” , 那么 , 不同国家 , 不同种族之间的争端和焦虑将会永远存在 。 对巴赫曼的学生而言 , 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德语或者英语 , 就不可能理解当地的文化 , 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 这样 , 移民的孩子就会始终感觉自己是外来者 , 而本地居民也没有太多兴趣来接纳移民 。 如此情绪就好像细菌繁殖 , 病毒传播 , 久而久之 , 毫无拯救的机会 。
正因为理解语言的重要性 , 巴赫曼才会痛下决心来帮助孩子们突破语言的障碍 。 平心而论 , 从纪录片中走出来 , 回望中国的语言教育之路 , 具体来说就是英语的教育之路 , 实在是有些无奈和心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