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教师“动”起来 学生“转”回来
手工、绘画、音乐、朗诵……每天下午 , 丰富的课后延时服务 , 让重庆市巴南区清华小学教育集团分校渝汇小学的孩子们 , 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 , 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
“我们是一所新学校 , 只有四个班级136名学生 , 但清华小学教育集团一次就交流过来了7名教师 。 ”渝汇小学执行校长杨梅说 , 交流来的老师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 调查显示家长满意度为100% 。
“学校的好老师越来越多了 , 感觉在哪里上学区别都不大 。 ”家住巴南区花溪街道的家长杨迪说 。
“盘活”教师资源
“10年前 , 全区的学生家长都只盯着3所‘好学校’ , 实在挤不进去了就到区外择校 。 家长焦虑 , 我们压力更大 。 ”巴南区教委副主任李孝琴说 , 近几年 , 全区学生大幅增长 , 随着新一批优质学校的出现 , 在区外就读的人数和比例反而在逐年下滑 ,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 在巴南区已经成为现实 。
“以前小区的居民都习惯把孩子往区外‘名校’送 , 现在看到家门口学校越办越红火 , 好几个在外面择校的孩子都转学回来了 。 ”融汇小学学生家长任女士说 。
这是巴南区推动以“区管校聘”为核心的教育综合化改革取得的实效 。 李孝琴说 , “区管”就是由区教委负责全区教师编制的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校聘”即学校对教师的使用采取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 。 区教委在区编办对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 对教师编制采取一年一核 , 充分考虑生师比、班师比、教师实际工作量等因素 , 同时还兼顾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素质结构、教师特殊情况等 , 使教师资源的配置得到最优化 。
五年来 , 巴南区推行“区管校聘”改革 , 以定期交流、跟岗研修 , 教师顶岗、支教、互派等各种交流方式的干部、教师达3000余人次 。 因地制宜、统筹使用 , “盘活”了教师资源 。
从“一头热”到“两头抢”
如何调动教师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区管校聘”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 。
以往支教交流的老师 , 特别是到农村学校 , 大多是被推着出去 。 对教师来说 , 被动的多 , 主动的少;对学校来说 , 短期有改变 , 持续影响小 。
为引导优质教师资源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 , 巴南区在实施“区管校聘”改革时 , 将编制、职称评定向薄弱学校倾斜 。 朱红莲是鱼洞二小集团的一名优秀教师 , 2019年由于集团原有学科岗位教师人数超编 , 业务能力优秀的她不得不面临“下岗” 。 通过跨校竞聘 , 她很快成为新学校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 , 还在该校解决了高级职称的评聘 。
“城乡教师的交流必须立足于尊重人、满足人、成就人 , 需要激发老师们的内驱力 , 把愿意干、有条件干、有干劲干的选派到需要的学校和岗位上 , 真正心甘情愿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 ”巴南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说 。 巴南区在制度建设上进行了系统设计 , 比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与交流经历挂钩 , 职称评审向农村学校倾斜 , 中高级教师的评审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市学校 。 这些政策措施从增强激励、改善待遇、提供保障等多方面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 让更多优秀干部教师愿意交流、安心交流 。
双向流动 促进共同成长
从城市到乡村 , 从乡村到城市 。 巴南区创新推出了10多种灵活多样的干部教师交流路径 , 有不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 , 如顶岗、互派、支教、走教 , 也有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 , 如区内选聘、跨校竞聘等 , 还有集团化学校、学区内学校的常态化交流制度 , 如“名师工作室”“对口帮扶专家团”的交流 , 使全区的教师充分地动了起来 , 也快速地成长了起来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