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话以色列妈妈:教育到底在哪儿,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文化|对话以色列妈妈:教育到底在哪儿,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文章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一个地处西亚的小国家 , 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一方面 , 它资源匮乏、地缘政治复杂 , 人口仅900多万;另一方面 , 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 , 它不论是综合创新能力指数、专利申请数量还是科研转化能力 , 均位居全球第一梯队 , 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创业公司在此拔地而起 。
这个国家便是被称作“创业之国”(Start-up Nation)的以色列 。
走在以色列的街头 , 擦肩而过的每100个人里 , 就有60位接受过高等教育 , 12位硕士 , 以及1到2位工程师 。 以色列将教育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 正是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 , 这个面积不足江苏省1/4的国家 , 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与科技大国 。
不过 , 谈教育未必一定得着眼于学校——如今 ,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同:校园或许有围墙 , 但教育不应有边界 。
以色列便是一个打破教育“边界”、将校外教育做出水平与特色的国家 。 这种特色 , 不仅带有现代教育的创新色彩 , 也铭刻着犹太传统精神与文化 。
展开全文在以色列人眼里 , 校园内外的教育并没有主次之分 , 抑或轻重之别 。 教育作为一种生态 , 已经渗透进家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
外滩君很荣幸地邀请到两位犹太妈妈 , 带我们一探究竟 。
没有作业的课外 , 也分外充实
据两位妈妈说 , 以色列的小学下午一点半就放学了 , 且几乎没有任何家庭作业 。
这么多的空余时间 , 孩子们都做些什么?
沙拉纠正道:“哪有什么‘空余时间’ , 孩子们虽然放课早 , 但生活是很丰富的 。 他们要踢球、看书、画画 , 和其他小朋友游玩 , 接近大自然 。 每个礼拜五的晚上 , 还要跟着父亲去教堂 。 ”
Limor也表示 , 以色列孩子们在放学后有各种不同的选择 。 有些在下午一点半后直接回家 , 各干各的;有些则在学校用午餐 , 之后参加诸如体育、舞蹈、音乐之类的课外活动 , 大概五点以后 , 陆陆续续会有家长来接他们回家 。
除此之外 , 以色列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补充教育”(comlementary education)活动 , 在时间、场所和内容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实现延伸和拓展:
1.青年运动
青年运动(Youth Movement)是以色列历史最悠久的非正式教育 , 可追溯到20世纪初 , 由教育部和政党共同组织领导 。 Limor说 , 青年运动主要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 , 发展到今天 , 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变化 , 意识形态色彩已大大弱化 。
孩子们过来参加的主要原因 , 一是兴趣 , 二便是交朋友 。
在青年运动组织内部 , 设有自己的俱乐部房间 , 用来举办研讨会、日常会面等室内活动 。 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会组成小班 , 每个年龄组根据孩子们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进行不同的活动 。 几乎每4到5个孩子里 , 就有一个参加过青年运动 。
Limor 9岁的女儿Noam便在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与青年运动的朋友们见面 , 既有日常会面 , 也有宿营、远足等寓教于乐的户外活动 。
尽管青年运动由成年人进行指导 , 但自主权主要还是把握在“青年领袖”手里 。 Noam所在的小集体里 , “青年领袖”便由一位16岁的孩子担任 , 说白了 , 就是“以大带小”的模式 。
“青年领袖”们可不太好当 , 他们由选举产生 , 不仅需要过硬的组织、协调能力 , 还得拥有超强的同理心 , 懂得搞好团体内部的关系 。 Limor 自己在年少时便做过“青年领袖” 。 据她回忆 , 那段经历对于她个人的社交、计划和组织能力 , 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