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话以色列妈妈:教育到底在哪儿,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三 )


但不管目的地在何方 , 以色列的孩子们都被鼓励走出家门、见识世界 。
此外 , 独具特色的“犹太旅行和徒步”(Jewish Trips and Hiking)也值得一提 。 和一般的旅行徒步不同 , “犹太旅行和徒步”选择的场地往往具有历史意义 , 比如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要活动的波兰之旅、沿线布满纪念地标的以色列国道(Israel National Trail)之旅等 。
而且这些都是免费活动 , 孩子们想要参加 , 只用自备食物和饮料即可 。 旅行途中 , 也会有导游负责历史和文化的讲述 , 让青少年在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同时 , 习得价值观念、亲近了解自然、感受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
重视思想教育 , 极度宽容“失败”
在以色列 , 家庭教育占据着不亚于学校的地位 。 犹太人认为 , 家庭是教育的起源 , 而教育子女是以色列家庭的“三大任务”之首 。
关于以色列家庭 , 沙拉讲了两个有趣的点:
很多犹太人家的门牌上会写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 。 比如一家3口人 , 会写上4个名字:Adina , Jerry , Saga , 咪咪……这第四个名字可能是只狗或猫 。 以色列人把宠物也当做家庭正式的一份子;
以色列的孩子鲜有严重的叛逆行为 , 这与家庭成员间良好的语言沟通密不可分 。 犹太人重视语言 , 认为语言是有温度的、是用来表演的 。 父母与孩子之间会有一种“问话”、“听话”、“答话”的模式 , 但如果心情不好时 , 双方可以表明态度 , 说明“今天不想说话” 。
在多年的教育观察与实践中 , 沙拉习惯于以八个字概括犹太人的家教观念:
“接受 , 服从 , 学习 , 改变” 。 乍听上去 , “接受”与“服从”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 于是 , 沙拉为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我们刚回到以色列的时候 , 我儿子跟我讲 , 为什么家里什么都没有 , 而隔壁人家有internet , 有大奔驰……我听了之后 , 没有当场去骂他 , 只是深思了一下说:‘好的 , 这个问题我晚上回答你’ 。
然后等晚上做完饭后 , 我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讲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努力跨越 , 而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跨越的 , 于是你不得不‘服从和接受’ 。 比如讲我是你妈妈 , 我很穷 , 但你可以跑到隔壁给别人家当儿子么?这不可能 。 你可以跟他们吃一顿饭 , 但不能吃两顿三顿 , 因为那里始终不是你的家 。 我是你的母亲——你必须服从和接受这样一个自然规律 。 ”
这种思想教育 , 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以色列孩子们的财富观 。
正如沙拉说:“以色列的孩子们愿意攒大价钱去买一个高品质的冲浪板 , 但仅仅是由于兴趣和热爱 , 而不是为了虚荣心 。 在以色列 , 没有人会对奢侈品感兴趣 。 ”
她还说 , 以色列家庭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犹太财商教育”:
首先 , 以色列人对于财富的理解来自于对“服从”与“接受”的深刻思考 , 用沙拉的话来说 , 先理好人生 , 再理财;
其次 , 犹太家庭对金钱的教育本质上是生存教育 。 由于历史的原因 , 犹太人一直有着高度的紧迫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 而生存对于人力量的激发几乎是无穷的;
然后 , 就是现实上的原因 , 相当多的以色列家庭里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商人 , 对于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 。
如今的以色列 , 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创业大国 , 而这个国家宽容的社会心理文化 , 也为无数创业者奠定了信心与勇气 。
据统计 , 平均每位以色列创业者 , 都会经历3次创业失败 。 然而 , 以色列人将创业失败视作“离成功更进一步” , 并对此表示极大的赞许与宽容 。 有的公司在招聘员工时 , 甚至会更青睐“失败者” , 因为他们觉得正是这样的人 , 才更明白如何规避失败、找到正确答案 。 这样的文化传统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 , 为什么以色列能够塑造“善于经商”、“敢于创业”的国际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