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巧匠|让“能工巧匠”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工巧匠|让“能工巧匠”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文章插图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徐航/摄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高技能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政策环境,持续提升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在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待遇,让技能劳动者“能者多得”,成为又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大批高端的科技创新人才去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数据显示,我国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然而,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工厂就业,反而愿意去工作更自由、收入更高的服务行业就业。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扩大中,预计在2025年将接近3000万。随着老一代技能型人才逐渐退休,许多原本就奇缺人才的技能型岗位后继乏人,青年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因此亟需全面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以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技能人才薪酬待遇较低,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技工院校毕业生“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存在。这不仅降低了技能型岗位的社会认可度,加剧了技能型人才缺口,更不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健全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升技能人才职业认同感,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技能,并从事相关工作。前不久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要求建立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提高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和经济待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工巧匠|让“能工巧匠”的腰包尽快鼓起来】抢抓机遇,立足长远,只有让“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腰包尽快鼓起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凝聚起“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广泛共识,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从而为制造业强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屈晓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