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修与束脩的区别 束修与束脩的区别是什么( 二 )


这一说法姑且可解《论语》,但不适用他处“束脩” 。比如前述《礼记.少仪》及《唐六典》“国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为束脩之礼”等 。《唐六典》明确为“束脩之礼” 。所以高拱之说似亦有些强解 。
清程大中《四书逸笺.束脩》卷一云:“束脩解有二,《邓后纪》云:‘故能束脩,不触网罗 。’注:以约束脩整释之 。他如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 。《冯衍传》:‘圭洁其行,束脩其心 。’……朱子据经释经不得取史传相诋 。《论语类考》主集注:脩脯义独疑,十脡为束之说,古今不相通 。……延笃云:‘吾自束脩以来为臣子,忠孝不谄凟 。’解者谓,十五以上 。此又一义 。”程大中罗列了“束带修饰”、“修养德行”、“十脡肉脯”、“十五岁以上”,亦大体四说 。
结语
以上几位古代学者对“束脩”词义作了大致考辨,而问题出在哪里皆未能详解 。本人阅得清段玉裁《说文注》中一句话,即“经传多假脩为修” 。段玉裁馀外虽再无他言,但提供了一条考辨线索 。其所言“经传”应泛指古代典籍 。古人在著述或传抄文献时,把“脩”与“修”相混淆了 。修、脩皆为古字 。按《说文》部首分法,修在彡(shan)部,意为修饰 。脩在肉部,意为肉脯 。大致自汉代以后,脩、修混用 。学者未刻意区分或流传中误抄,以致后世用法、训解不一 。若辨别词义,惟以语境不同而各自意会 。《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修是修饰,脩是肉脯 。汉隶以后,修饰的‘修’多混作‘脩’,但肉脯的‘脩’决不作‘修’ 。”
明人周祈《名义考.束脩》:“汉和帝诏束脩,良吏《伏湛传》:‘自行束脩,讫无毁玷 。’二束脩皆谓检束脩饰 。《檀弓》‘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境’与《论语》‘束脩’二‘脩’字当从‘肉’ 。《史》‘束脩’之‘脩’当从‘彡’,今亦从‘肉’ 。《易》脩辞立诚,《书》慎阙身脩,皆从肉 。乱已久矣,不独史也 。”
本人颇认同周祈的概括 。经书之“束脩”多作贽礼肉脯解;史书中“束脩”常作修饰约束解 。而古籍文献皆写作“脩” 。所以在训解束脩时,经书之脩取肉部,史书之修为彡部 。如此则皆可说通 。惟何时何人把修脩混淆,已无法考证 。《周易.乾传》“脩辞立其诚”、《尚书.皋陶谟》“慎阙身脩”(本人按:《四库》本此二脩已写作修 。史书修、脩混用)之“脩”皆为“修”义,古人却皆写作脩,从肉 。而经书地位崇高,历代学者轻易不改动 。其始作俑者已不可知 。大体判断经书混用在先,史书混用其后 。如周祈所言“乱已久矣,不独史也 。”
【束修与束脩的区别 束修与束脩的区别是什么】本人曾与一位做古籍文献整理的年长朋友言及此类事 。朋友系专门家,乃曰:“古籍整理最忌讳随便改字,即便讹字亦不可乱动,可以在后面作注或校勘记 。保留原字是为至要 。”束脩之修、脩也许就是一例,以致后世诸多学者为此大伤脑筋,而终不得其根由何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