恫吓|孩子殴打父母,是惩罚与规矩太少,还是挫折与痛苦不被看见( 二 )


接受了3年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 又进入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小张认为 , 殴打父母不是因为孩子得到的爱太多、自由太多 , 而是在关系中承受的挫折感太多 , 缺少大人的尊重和帮助 , 到了青春期 , 攻击力量增强了 , 自控力又不够 , 加上看问题比较偏执 , 所以容易做出这些失控的反抗行为 。
“看到孩子打父母 , 周围人会义愤填膺 , 说孩子太没有良心 , 应该好好揍一顿 , 说都是因为父母太爱太惯 , 被打活该 。 我每次听见这些话 , 气得血都要凝固了 。 要是有一个太爱我太惯我的父母 , 我怎么会有那么剧烈的愤怒要表达出来呢?旁观的人只是看见一场争执 , 一件事情的表象 , 看见孩子的行为失当 , 就指手画脚 , 以为掌握了真理 。 可是这样的结论对这个家庭、对这个孩子不仅没有帮助 , 甚至造成更大的压力 。 ”
一些关注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 , 青少年对父母施暴 , 较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无法排遣的精神痛苦 , 他们往往有一个漫长而充满压力的成长故事 , 生命中缺少细心和耐心回应他们的人 。 这类孩子在关系中容易遭遇挫折 , 感受到强烈的愤怒 , 而这些愤怒并没有被人看见、理解和接纳 , 更缺少大人帮助他们学习管理愤怒、学会更好地表达愤怒 。 甚至于 , 他们对父母的施暴 , 也可能是模仿家庭文化中的习惯:直接用愤怒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
过于强调惩罚 , 是将少年推向绝境还是让他们变得更好?
用强烈谴责的方式对待愤怒失当的孩子 , 从某种角度来说 , 恰恰显示出 , 人们难以消化这类事情带来的冲击 。
“我是一个妈妈 , 我看到孩子下狠手打妈妈 , 真的心里好怕 。 怎么会那么恨呢?怎么一点爱都没有?我会觉得这个孩子缺少必要的爱心 , 很可怕 。 ”
“这种孩子以后走到社会上也是暴力分子 , 会伤害别人 。 ”
“我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也有逆反 , 我就想知道怎么避免孩子走到这一步 , 现在是不是应该更强硬一点 , 树立好家长的权威?”
孝敬父母、温和待人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人伦常理 , 也是我们在社会和人际中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参照 , 尚未成年但是身高、力气却和成年人相仿的青少年向父母表达愤怒 , 尤其是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表达愤怒 , 极易激发人们的恐惧和愤怒 , 在这种情况下 , 人们更容易关注孩子的负面行为 , 视之为“定时炸弹” , 想要尽快拆弹 。
“这种孩子 , 打死算了!少一个 , 社会也能安定一分 。 ”
“得有人管 , 要让孩子害怕 , 要让孩子知道服从规则、敬畏权威 。 ”
“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 , 必须深刻认识自己的错 。 ”
很不幸 , 在家庭治疗专家眼中 , 如果父母抱着此类观念和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相处 , 更容易将矛盾激化 , 破坏本就摇摇欲坠的亲子关系 。
聚焦依恋的临床心理学家丹尼尔·休斯认为 , 人们以为对孩子的好行为和坏行为进行区别对待 , 给孩子做榜样 , 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好行为 , 让坏行为付出代价 , 就可以帮助孩子走上正路 。 但是 , 在现实生活中 , 你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相互信任的家庭中 , 从小就觉得父母很安全 , 对自己很好 , 在一起时经常能体会到舒适和愉快的感觉 , 害怕、烦恼的时候 , 父母会陪在左右 , 细心、耐心地安慰和帮助 , 还会跟自己分享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和感受 ,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生活的孩子会认为 , 父母是值得信赖的依恋对象 , 是爱的源泉 , 愿意听父母的话 , 愿意在自主和满足父母期望之间寻找平衡点 , 哪怕被父母惩戒 , 也会认为这是为了自己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