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网瘾 还需多方共开“良方”

11月18日 , 《今晚报》一版刊发的“一些家长焦虑:如何防止孩子‘触网’沉迷”一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诉说自己的遭遇和苦恼 。 为此 , 本报采访人员特别邀请到两位家长代表和专家一起就青少年网瘾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
【社会|治网瘾 还需多方共开“良方”】“我现在真是谈‘网’色变!”正在和上初一的女儿“冷战”的丽姐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校内校外学习负担减轻了 , 学生们自主时间多了 , 但她女儿常常一上网就是一整天 , 喊她吃饭也不理 。 一气之下 , 丽姐把女儿的平板电脑摔了个粉碎 。 “心里特别纠结 , 再买一个吧 , 就怕管不住 , 不买吧 , 眼睁着上网课离不开 , 而且我俩要是再这样僵持下去 , 真怕引起她的逆反心理 , 真是进退两难!”丽姐苦笑着说 。
“的确 ,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 , 青少年网民占比正在不断增加 , 而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 ”从事青少年网络调查研究的天津社科院舆情所专家王建明透露了一组数据 , 截至2020年12月 ,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 , 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 。 具体到天津 , 20岁以下网民占比已达到11.4% 。 在用途方面 , 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获取信息进行学习 , 而是娱乐 , 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 , 女生则更喜欢刷短视频 ,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突出 。
跟丽姐一样心力交瘁的还有大禹爸 , 因为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长期沉迷网络 , 大禹妈给儿子立下了“铁律”:每天上网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 。 “还以为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有效 , 哪想到有的是‘擦边球’可以打 。 ”说到这 , 大禹爸忍不住吐槽:“本来设置好的青少年模式 , 卸载重装后马上恢复原样;有的实名认证都不需要人脸识别 , 孩子随便拿个身份证就能注册!为了管教 , 我们家没少闹矛盾 。 ”
一边是家长们“围追堵截” , 一边是孩子们“见招拆招” , 在这轮有关网络沉迷的“猫鼠大战”中 , 父母心力交瘁 , 孩子消沉逆反 , 亲子关系日益紧张 。 数据显示 , 超九成家长会干预孩子上网时长 , 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 , 更有将近一成家长对管控孩子上网表现出“无奈”或“无力” 。
显然 , 根治青少年网瘾 , 如何才能“开对处方”?王建明指出 , 这项工作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课题 , 也是一项挑战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 ,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
“政府、行业要始终把防沉迷作为游戏管理的重中之重 , 多方发力、齐抓共管 , 同时还要保障青少年群体对于管理部门相关政策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 保障青少年群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广泛和畅通 。 ”王建明特别强调 , “家长必须强化自身榜样示范作用 , 有意识地放下手机、离开电脑 , 多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 培养孩子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 , 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 。 此外 , 社会各界应共同帮助青少年提高媒介信息辨别能力 , 培养他们做网络媒介的‘把关人’ , 在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过程中学会自我‘赋权’ , 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 并为青少年适当安排与网络舆情有关的媒介教育课程 。 ”
本报采访人员 李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