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减”更加凸显家庭环境重要性 | 育 · 见( 二 )



父母|“双减”更加凸显家庭环境重要性 | 育 · 见
文章图片

“双减”并不能缓解厌学孩子复学的困难
开学后 , 陆续有很多家长反映 , 说他们厌学在家的孩子对返校依旧有心理障碍 , 有的进了校门心跳就加快 , 进了班级见到陌生的同学就受不了 , 有的住校几天就近乎崩溃 , 要求爸爸妈妈马上把自己接回去 。 多数家长对此表示不解 , 他们往往看不见孩子面临的压力和内心的脆弱 , 而更多是担忧孩子的学习和升学 , 劝孩子尽量克服困难继续留在学校 , 更没有看到面临压力而不被理解的情况之下孩子情绪冲动的风险 。
有个男孩子上高三 , 住校 , 有一天突然提出要回家休息几天 , 妈妈没有问为什么 , 立刻把孩子接了回来 。 孩子和妈妈谈论了内心的痛苦 , 并和妈妈说“今天你如果不同意接我回家 , 你现在就已经看不见我了” , 妈妈听完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 这个妈妈能够接受孩子偶尔请假休息 , 理解孩子的感受 , 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 , 和孩子共同面对 , 一起解决 , 还陪伴孩子出去散心 。 几个月之后 , 孩子恢复了状态 , 有力量继续上学 。 可见 , 家庭也要“双减”——减少父母的焦虑 , 减轻孩子的负担 , 这样才有可能缓解孩子厌学复学的困难 。
对于那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相处不融洽的孩子而言 , “双减”并不能改善这些关系 , 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额外付出长期的努力 , 越早行动越好 。
对于少数心理上濒临崩溃边缘的孩子 , “双减”也不能降低他们轻生的风险 。 前不久某城市发生孩子跳楼的事件 , 一个14岁的女孩留下了令人心痛的遗书 。 她在遗书中写道:“你们口中轻松的小学 , 快乐的初一 , 我都是玩命扛下来的”“你们爱的不是我 , 是考年级前十的我 , 是考满分的我 。 你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儿 , 太优秀了 , 我做不到” 。 显然 , 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由来已久 , 但是似乎从未被看见 。 很多孩子的内心世界简直就是被成人忽视的盲区 , 遭受心理压力的孩子往往孤立无援 。 而这类悲剧的避免 , 需要父母和老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 多关怀孩子的情感状态 , 理解和在乎孩子的感受 ,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
除此之外 , “双减”也不能增加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 不能促使父母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 , 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 。
“双减”为父母缓和亲子关系创造了机会
诸多常见的令家长头疼的家庭教育问题 , 并不会由于“双减”政策的降临而自动消失 ,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 , 父母主导的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 而核心问题就是关系 , 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 关系 , 就像一条看不见的“脐带” , 连接着父母和孩子 , 父母可以通过这条“脐带”看见孩子、了解孩子 , 也可以通过这条“脐带”关心和帮助孩子 。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 , 那些不向困难屈服的孩子 , 身边都至少有一个人与其有着支持鼓励、良好稳定的关系 。
在亲子交流沟通中 , 父母如果善于倾听子女的烦恼 , 能让孩子感到被父母理解、接纳和支持 , 可以有效维护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 增进亲子情感 , 否则会让孩子报喜不报忧 , 内心处于彷徨无助的状态 。 遗憾的是 , 一项中日美韩四国专家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 , 中国中小学生经常和父母交流的比例是57.7% , 明显低于美日韩三国;中国父母或监护人倾听中小学生烦恼的比例为71.5% , 也明显低于美日韩的比例 。
可以说 , “双减”为孩子腾出了时间、为家庭省出了金钱 , 也为父母缓和亲子关系创造了机会 。 父母通过学习 , 逐步能看到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 尊重孩子的意见 , 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 , 学会如何去抱持孩子、爱孩子 。 当然 , 要做到这一点 , 光学会道理是不够的 , 很多父母由于来自童年的创伤 , 要想克服焦虑情绪 , 平静地承受孩子发脾气是很困难的 , 也许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 父母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童年成长中的委屈和愤怒 , 多花一些时间来照顾自己 , 都可以加快心理成长、积蓄力量 , 为改善亲子关系做好准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