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减”更加凸显家庭环境重要性 | 育 · 见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 , 各界反应不一 。 原以为孩子和家长都会欢呼雀跃 , 但三多月过去之后 , 我们看到教育机构开展的校外培训确实受到了遏制 , 部分家长和孩子也在暑假放飞了自我 , 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长忧心忡忡惶恐不安 , 担心别的孩子悄悄补课占了便宜 , 还有一些确实有补课需求的孩子 , 却因找不到校外培训资源而担忧……
“双减”之后 ,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 父母只有通过学习成长 , 才能真正让“双减”政策发挥作用 , 真正让孩子从中受益 。
“双减”不是改善亲子关系的万能神丹
长期教育内卷造成的紧张气氛 , 让众多家长乱了方寸 , 在家长的强行安排之下 , 孩子焦躁不安 , 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 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和成绩 , 而无视孩子的压力和无助 , 家长的期待与孩子的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 部分先天敏感不善学习的孩子便厌学乏力 , 亲子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
【父母|“双减”更加凸显家庭环境重要性 | 育 · 见】“双减”的突然降临 , 让拉满弓的家长措手不及 , 在以分数选拔淘汰考生的模式没有改变的教育体系之下 , 家长很难淡定下来 , 孩子的压力也就不会轻易消退 。 其实 , 家长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 只有环境改善了 , 孩子的心理状态和亲子关系才有可能改善 , 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学习、觉察、思考和改变 。

父母|“双减”更加凸显家庭环境重要性 | 育 · 见
文章图片

据我的观察 , “双减”之后 , 明白的家长依旧明白 , 立刻就调整了孩子暑期活动的策略 , 有需要就继续补习 , 没有需要就潇洒地去参加夏令营去旅行 , 亲子关系仍然轻松自在;而糊涂的家长依旧糊涂 , 要么要求孩子继续补习 , 要么报了孩子不喜欢的才艺班 , 要么就在家继续吆喝孩子少玩手机多学习 , 亲子关系依旧很紧张 。 可见 , 不通过学习和成长 ,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不会由于“双减”政策而自动改善 。
“双减”之后 , 孩子们的时间更多 , 活动选择更灵活了 , 这其实更加考验家长的能力和家庭的资源 , 家长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差距会变得更加突出 。 不管是选择一对一辅导或价格不菲的夏令营 , 还是选择自己辅导孩子或带孩子去爬山宿营 , 家长不仅需要弄清楚“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 还要掂量掂量“能干什么” 。 也就是说 , 虽然寒门也有机会出贵子 , 但是机会越来越小 。 在某种程度上 , 拼孩子原本就是拼家长的能力、拼家庭的资源 。
“双减”并不能消除家长“鸡娃”的心态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仅仅一个“双减”政策 , 并不能明显改变那些“鸡娃”家长的心态 。 因为家长焦虑的情绪 , 往往来源于自己缺爱或挫败的成长经历 , 也就是家长常态化的情绪底色 , 俗称习惯性焦虑 。
在咨询中不难发现 , 有这种惯性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 , 他们非常擅长在生活中找一个事物来让自己吃不好、睡不安 , 并把焦虑归因于这个事物——往往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 孩子变成了父母习惯性焦虑的受害者和替罪羊 。
据报道 , 很多城市都有一些“鸡娃”家长并不支持“双减” , 也不愿意孩子参加学校安排的课后补习 , 反而纷纷自行组织起来为孩子攒小班补课 。 父母越紧张 , 孩子越疲惫 。
其实 , 这些“鸡娃”父母与其逼着孩子天天向上 , 不如自己去好好学习 , 早日疗愈在原生家庭中造成的缺爱、挫败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创伤 , 学习家庭育儿的正确观念 。 当家长变得对生活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时 , 对待孩子的学习也就会更加平静和稳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