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拿什么遏制“社交降级”?

社交平台|拿什么遏制“社交降级”?】张西流
当代大学生社交状况如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见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一边是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另一边却是大学生的“社交降级”,这样的情形确实尴尬——路上遇到同学不敢打招呼;听到手机铃响不敢接听。有人笑言,如今,“朋友见面难”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有空见一面”也是一种奢望,约饭成功堪称“生死之交”。出现这种问题,除了大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之外,主要是因为人们过度依赖于微信等虚拟社交平台,疏远了现实生活。
事实上,虚拟社交平台的风靡,何尝不是现实孤独的另一种折射?对虚拟社交越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越孤独。虚拟社交平台在带给人们便捷高效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从表面上看,使用虚拟社交软件能减少孤独感、增进友谊,但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中的人,越可能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对他们来说,虚拟社交已经不折不扣地变成了真实社交关系的替代品,久而久之,便难以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虚拟社交中的“乐趣”,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为代价。一些人废寝忘食地经营虚拟社交,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工作、疏远了亲朋好友。任何一种虚拟社交,只有植入现实生活,与正常生活步调和谐,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逃避社交只是暂时的,只有迈出从舒适走向未知的那一步,在宽广的生活中接触真实的人际关系,生活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因此,面对各式各样的虚拟社交平台,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妥善处理,不能让“社恐”变成“社死”。首先,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多样化虚拟社交方式,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净化网络风气。同时,网络平台有责任做好自律,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再者,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通过开展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其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心态,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社恐”。
克服“社恐”,生活才能更从容。有效遏制虚拟社交平台的负效应,需要多方合力共治,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共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