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家教杂说”之四十八:《不妨试一试:来个“易子而教”》( 二 )


而换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 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或“间隔” , 在旧环境中养成的“惰性”没人支持了 , 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觉“约束”或调整自己的行为 , 按照新环境的要求改变原来的“惯性” 。
人们说:“距离产生美” 。 其实 , 还有另外一句话:“距离产生威信 。 ”在生活中 , 恐怕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在熟人面前 , 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 , 人们的行为往往很随便;而到了一个新的不大熟悉的环境 , 在比较生疏的人面前 , 人们的行为立刻会变得拘束、拘谨起来 。 什么原因?
就是距离产生了“威信” 。 到一个新的生疏的环境 , 面对生疏的人 , 便情不自禁地产生“敬畏”之感 , 会不由自主地自我约束 , 谨言慎行 。
那个孩子到了我家 , 恐怕就是因为我们与孩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 不像在他的家里那样“亲密无间” , 他就不可能在我们家里“撒娇”、任性、为所欲为 。 我们不娇惯孩子 , 也不感情用事 , 娇惯溺爱 , 该要求就要求;孩子呢 , 也不会像在自己的家里 , 在父母身边那样 , 自己娇惯自己 , 放任自己 。
学习古人“易子而教”的做法 , 送孩子到别人家“留学” 。
其实 , 在中国古代 , 就曾经有过“易子而教”的做法 。 所谓“易子而教” , 这里的“易” , 就是“交换”的意思 。 这是说 , 我的孩子由你来教育 , 你的孩子由我来教育 。
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孟子》一书里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 。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 , 听说过去中国有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的情况 , 百思不解 。 便问老师孟子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
孟子说:“那是因为 , 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 家长要求孩子行正理正道 , 可家长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 。 孩子做不到 , 家长发脾气训斥孩子 , 孩子就会说:‘您要求我行正理正道 , 可您为什么不按照您对我的要求去做呢?’孩子这样一质问家长 , 就伤害了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 相互产生对立情绪 , 就没有办法亲自教育了 。 于是在无奈之下 , 只好和别人相互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 ”
由此看来 , 家长要求子女做到的 , 自己没有首先做到 , 这是家庭教育常常出现的一个弊端 。 古人很明智 , 想出了“易子而教”的做法 。 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 但不失为家庭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 是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 。
据了解 , 在现在国外也有“易子而教”的做法 。 不过 , 不是家长“被动”的 , 而是“主动”地这样做 。 在休假期间 , 往往是相互交换孩子旅游度假 。 这对于克服孩子对家庭、家长的依赖性 , 培养独立意识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很有好处 。
孩子们面临的是开放的社会生活 , 不可能总是在父母的“卵翼”下生活 , 终究要离开家庭 , 脱离父母的庇护 , 独立自主地走上社会 , 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 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环境 。
打开家庭的大门 , 把孩子送到亲戚、朋友、同事家住一段时间 , 主动打破家庭生活的封闭状态 , 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一种“演习” , 可能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
一年一度的寒假即将来临 , 家长不妨可以借机试一试 , 送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寄养些日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