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NFT”元年:“数字代币”如何席卷了文化领域?|读刊( 四 )
在NFT市场上 , 文化产品的艺术属性和资本价值彼此缠绕 , 无法以简单的方式得到澄清 。 更重要的是 , 无论将NFT视为资产还是艺术品 , 其未来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隐忧 。
文章图片
NFT在 Open Sea 平台上出售 。 图源:《卫报》 。
同时 , 将购买NFT视为“投资”自然也就意味着面临投资风险:《南风窗》报道:“8月31日NFT概念席卷美股 , 最高峰时NFT成交量达到了3.97亿美元 , 仅仅过了10天NFT成交额下跌至9757万美元 , 成交额下跌75% 。 ”在这种情况下 , 许多人购买的NFT头像无法出手 , 最终血本无归 。
而作为艺术品 , 有相当一部分评论者认为 , NFT交易中的投机行为并不符合艺术创作自身的逻辑 。 当然 , 在做出这种判定时 , 他们并没有将投机的根本原因归罪于NFT , 而是指出 , 艺术投机在现实中由来已久 。 《纽约时报》的评论人杰森·法拉戈就认为:“几十年来 , 艺术品价格一直是投机性的 。 而NFT市场上出现的 , 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只不过是现实在数字世界的延续 。 ”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 , NFT似乎与文化工业形成了一种“合谋”关系 。 早在20世纪 ,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就认为 , 文化工业擅长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带有“伪个性化”特征的文化产品 , 这些产品看似各具特色 , 能满足人们不同的个性 , 但实则都是媚俗的、以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的文化商品 。 而NFT能够为这些商品打上“独一无二”的标签 , 这使得文化工业的“伪个性化”变得更加“逼真” , 对“买家”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
文章图片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 , 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 首次出现于《启蒙辩证法》一书中 。
最后 , NFT的出现也可能改变数字世界的价值观体系和伦理准则 。 在互联网刚刚问世时 , 许多学者将“分享”与“链接”看作是互联网带来的“伦理新风”:在互联网发展之初 , 例如在“博客时代”的互联网生态下 , 人们自发、无偿地贡献自己产出的优质内容 , 并与他人分享 。 如蒂齐亚纳·特拉诺瓦就认为 , 互联网用户愿意进行无偿、自愿的网络行为 , 提供“免费劳动” 。 但NFT将原本无法商品化的事物 , 或者人们并未想过将其商品化的事物纳入商品结构之中 。 经由NFT , 商品结构实现了自身的扩散与再生产 , 这诚然是“所有权”的一次胜利 , 但对互联网伦理的长远影响犹未可知 。
文章图片
Tiziana Terranova, Network Culture: Polit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Pluto Press, 2004.
在当下 , NFT留给人们的除了震撼 , 还有一系列有待思考的问题 。 不妨以《卫报》对这些问题的总结作为结束语:
“或许NFT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 , 它迫使我们追问艺术的本质 , 并思考我们想从艺术中得到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交易和看待艺术品?谁有赋予艺术品以价值的资格?……最大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在艺术品和资产之间划分出有意义的区别?答案或许并不总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们希望艺术不仅仅是美化金融和推销商品的工具 , 那么这或许是一个值得坚持去尝试的理想 。 ”
参考文献:
[1]Collector buysfake Banksy NFT for £244,000:
[2] Why You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NFTs: https://guardian.ng/life/why-you-need-to-pay-attention-to-nfts/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