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有什么区别?战车为何会逐渐没落?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有什么区别?战车为何会逐渐没落?

文章插图
战车早在商朝就开始使用,随着西周,成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工具 。但春秋战国时期,战车逐渐衰落,逐渐被士兵取代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百年间,战车在不断进化,但为什么还是被淘汰?主要和机动性有关 。虽然在战场上不再适用,但在民间仍然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 。先介绍一下当时战车的外观和功能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来看看 。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有什么区别?战车为何会逐渐没落?】东周中原的战车继承了商代和西周中原单轮马车的形制特点,并进行了改进 。以河南洛阳中州路、淮阳马鞍中发现的战国战车为代表,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的单猿马车相比,变化主要体现在六点:
(1)辐条数量增加 。
西周马车的辐条一般在20根以上,而东周马车则以30根辐条最为常见 。比如老子说“辐条30根,一共一根轮毂,一根都没有的时候,有车用 。”《花王公基仁济》曰:“辐条三十,似日月 。”遗址中发现的东周战车辐条有30多根 。
(2)枢纽增长
《花王公基·车人》说:“短毂有利,长毂则安 。”长轮毂可以提高汽车的稳定性 。整体来看,西周马车的轮毂比商马车长,遗址中见到的战国战车轮毂比西周马车长 。东周时人们常把战车称为“长毂”,如司马法说“长毂乘一”,毂梁传说文公十四年说“长毂乘五百” 。可见,较长的车是当时战车的突出特点 。
(3)西周晚期,人们开始通过减少车轴长度和轮轨宽度来提高战车的灵活性 。
hub的增长与这种改善趋势相矛盾 。东周时期的人们似乎最终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方式 。因此,遗址中所见战国战车的轴长(274-294 cm)和轨宽(195-208 cm)普遍小于商代晚期和周初的车(轴长300 cm以上,轨距215 cm以上),但大于两周前的车(轴长250 cm以上,轨距100 cm以上)
李约瑟博士曾总结说:“战车的轨距在商代是7.07英尺(约215厘米),西周是6.55英尺(约200厘米),春秋是5.71英尺(约174厘米),战国是5.41英尺(约165厘米)甚至4.59英尺(约140厘米) 。”杨红曾说,殷周时期汽车的发展趋势是“轮距逐渐减小” 。根据新资料,先秦时期战车轨距的变化不是一条递减的直线,战国时期战车轨距基本稳定在200厘米左右 。
(4)商代和西周的马车深度一般小于100厘米 。
淮阳马安中2号战国战车坑4号战车深110厘米: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深150厘米 。并且深度增加,扩大了战车士兵的活动空 。
(5)商代和西周的马车车辕长度通常不超过300厘米,春秋初期仍是如此 。
淮阳马安中2号战国车坑4号车,车辕长340厘米;战车7号,轴长310厘米;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更是长达340多厘米 。根据现代力学知识所作的分析,在曲率相同的情况下,车轴越长,牵引力的利用率越高,但转向的灵活性越低 。
如果具体分析,竖井加长实际上有两种情况 。
一是随着车厢深度的扩大而增长,增长主要在车厢下部 。这种情况在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马车深度的扩大,即装甲车的活动空的扩大 。
二是生长于前的部分,如淮阳二号马鞍中的四号、七号战车 。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匹的提高 。战车应由强壮有力的马牵引,车身较大,车辕前部应较长 。山东交县Xi安车马坑西周战车,车辕长284厘米,深97厘米 。杆身前面的杆身长度(大约等于杆身长度减去杆身深度)小于190 cm 。怀马安中二号车马坑两车车轴前长分别约230厘米和210厘米 。后者自然可以容纳更大的马 。
总体来看,东周战车的改进考虑了很多因素,比如稳定性、灵活性、军事活跃度空、牵引效率等 。,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某种性能,比如灵活性或者稳定性 。
(6)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战车的轴和轮毂之间安装金属轴承,以减少摩擦,提高车轮的灵活性 。
古代汽车的轴瓦叫锏矛 。《说文》:“锏,轴铁 。”“云,毂铁也 。”《时世明·车》:“锏,有时,有时,有时,有时,有时,轴不互相摩擦 。”
可以看到锏装在轴上,羽轴装在毂里,两者是配合的 。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上出土了四件半圆柱形瓦形铁器 。两块成对,四角钉在轮毂处的轴木上 。这应该是文献中的“杀手锏” 。在河北易县燕下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铁粒 。一开始只设置了狼牙棒或者狼牙棒,后来发展成狼牙棒和狼牙棒的比赛 。“伍兹治兵”说:“如果你有更多的奶油和狼牙棒,你就会有一辆更轻的车 。”意思是轴锏经常用油脂润滑,可以使战车载人轻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