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范文最新( 四 )


乡土是一个最基本的起点 。中国自古是一个粮食大国,世世代代总有一些人耕种在土地上 。而这些人中,也总有一些世世代代作息在这片传自祖辈的土地上 。时代如何发展,这一方乡土却是不会湮没 。城里人是乡下人开枝散叶的果,这句话也许讲的不好,但却是切中肯綮 。
有人讲,曾看到中国人在适宜放牧的大草原上垦地耕种 。我想那个中国人应当不是城里人 。这样判断并非有什么鄙薄之见,而是在于反映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模式 。乡下人守着乡土生存,生活长久地保有着一种安稳性 。最贴近大自然的生活,让他们有了最节约生命的生活方式 。智慧的东西往往发挥作用长久而缓慢 。这是带着思维框架的城里人所无法理解的,故而称之为“土” 。“土”是那些真正的乡下人最宝贵的品性,就像城里人所谓的“尊严” 。
在乡村社会,最少有用处的就是文字 。祖祖辈辈面临的问题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几本厚厚的手札是决计比不上言传身教 。乡下的房屋都是平铺开来,很少有矗立的层式结构 。屋前屋后一嗓子就可以相互联络,这不是围城里空间封闭的巢穴式住宅,声波不会四处碰撞反射不必担心引起共振坍塌 。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范文最新】也曾看到过乡村不需要创新的说法 。我对此不执一言 。传统的婚丧嫁娶与西
洋的婚纱教堂孰优孰劣?是坐在咖啡馆里啜饮一杯咖啡还是在夕阳下躺在老藤椅上品一壶老茶?存在即合理 。创新意味着斥陈 。当机械化操作遍布农田的时候,那份穿越了数千年的悠远风情是不是也在无奈叹息 。乡村是固执的,乡村不接受创新 。
城里的人如今最缺乏的是归宿感 。这样讲也许是有点儿唯心主义 。其实一个人在哪里生活过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依恋与赞颂 。条条框框极具几何特色的城市建筑群,也许那些棱角在城市人的眼里能够泛出温润的光 。可有时依旧敌不过乡下干瘦的枯枝 。
说白了,城里人不懂得乡下人的土,乡下人不明白城里人的醉 。
中国是从乡土中诞生的,那么不管如何进化如何发展都总会带着一些乡土色彩 。这是褒扬 。一个没有历史没有过去的产物是何其可怕 。乡土中国特色的还是它的差序格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不断变化的,像一颗石子丢进水激起了层层水波 。石子是你,水波是你的人际关系 。这种东西在中国生活得久了就会自然明白,不可言传也不得言传 。
城市最终要回归乡村 。只是现阶段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偏差很大,城市愈加陌生,乡村也变得不完全纯净 。不管是身为城市人,还是乡村人,都应当正视自己的身份 。所不了解的,永远不要去轻易诉说 。就像不确定性原理,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能看清楚真相 。
行文到了结尾,你也许会说这不是一篇规范的读书笔记 。但我觉得,我所言的正是我阅读《乡土中国》的切实感悟 。世上本没有标准,怯于探索与墨守成规诞下了一套逻辑化产物 。
开卷有益 。只要阅读,必有所获 。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篇5】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可谓名声在外,好像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看到过对这本书的推荐 。还有很多不同的老师也对其进行推荐 。而为完成一次思修作业,我选择了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在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大学所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整理写就、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约六万字) 。在重刊序言中,费老说了成书的因由:“当时在大学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教材,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无所顾忌的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一面探索一面讲,费老提出的观点完全是讨论型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 。”
全书读来,感触最多的就是书中经常提到的中国农村是个熟人社会 。中国农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在农村里村民之间很少使用契约、合同等城市里规范的文本,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借钱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在农村里白天往往是不关门的,这是与城市中截然相反的 。再吃饭的时候村民们往往选择蹲在自家门口吃饭 。于是就会有相识的邻里在门前说各种各样的八卦 。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是城市里左邻右舍均不认识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人们从出生开始,除了少部分人因升学、工作等原因离开,绝大部分人从生到死均在这个村庄度过,对于这些村民来说这个村庄便是它们的全世界 。每个人的一生像镜子一样,十分的通透,别人看着你长大,你看着别人老去,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每家的亲戚都了如指掌 。可能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心理成本,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大家相互都知根知底彼此之间做事很放心 。这与城市里面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有厚厚的墙壁相隔,人心之间还缺乏一种相知与熟悉形成鲜明对比 。在城市中人们往往连住在上下楼的人都不知道是谁 。再加上城市里面人的流动性较大,人与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壁垒,始终保持戒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