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范文最新

《乡土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那么《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该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范文最新,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篇1】
费孝通是苏州吴江人,《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他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内容 。这本薄书显然谈不上是鸿篇巨作,只针对一个主题分了十几个篇章阐述观点 。感觉当时30多岁的费孝通无论在思路观点,还是研究学问本身,已经相当成熟 。这本书直到现在来看,依然感觉很有道理 。不够,这并不在于中国没有发展,相反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后,实际上发生着巨变 。
费孝通在序言里讲到,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全书整体来看,乡土中国不只是说中国乡土或者中国农村,《乡土中国》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以及这种结构和性格成因的分析 。
熟的关系是不能谈钱的,所以走很远也要去集市这么个环境下去交易,或者让外来人当商业媒介 。没有血缘(换成其他“缘”也类似)关系,外来人很难融入乡土环境 。乡土的人际关系形态上孤立隔膜,本质上却一点不孤独,相比之下城市的人际关系,形态上倒是很紧密,本质上却是异常孤独的 。法律、道德约束人,在中国最能约束人的非“礼教”莫属,能量要强大百倍 。倒是有一点,原来男女不讲爱,不讲私情,讲的是三纲五常,忠孝义悌,君臣父子的纪律,追求的是有利于家庭团结的效率,好打造事业共同体,夫妻间关系淡漠是常规 。如今受西方观点影响较多,开化不少,男男女女的,好关系既是伙伴,也讲情爱,一年中情人节也得一中一洋两个 。还有一点,原来的家族概念淡了,大型家族也越来越少,有些形式上还有,但长老的乏力,只是年龄大但发挥不出族长的权威功能 。但那些还能保持家族规格的,家族及其家族成员的事业就能绵延与成就 。随了西方观点的夫妻小家庭成了当前社会的主角,尤其在城市中 。
书是分节点分析,便于理解便于阅读,十四个节点合起来,又是个完整的社会脉络 。乡土中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我们今天这个中国的逻辑前提 。中国的社会脉络,长久以来都是如此的,感觉长久以后大概也还会是这样的 。当然,伴随环境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显然感到乡土中国的变化,可是,有更多根深蒂固的东西烙在文化中,不易改变 。乡土中国只是四季的转化,而不是时代的变更 。所以本书的参考意义应该会是极其长久的 。读此书,再联系生活的实际,便能理解许多世道、许多相处的章法 。几千来来,文化未曾断过,也还将绵延下去 。大家都是不能置身事外,而得感同身受的观世、处世 。
《乡土中国》读后感心得【篇2】
经朋友介绍,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 。在阅读过程当中,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找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主要收集了40年代后期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所讲的关于“乡土社会学”的14篇文章 。一开始阅读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很多理论方面的东西 。但细细品读,竟另有一番收获 。
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有两句话,一句是“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练出来的结果 。”另一句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它们凝练而充满意蕴,引发了我的深思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 。在中国,农民长久以来聚村而居,因此乡土社会人口的流动率相当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十分稀疏,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为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具备了微妙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是被长辈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的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了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在熟悉的乡土社会里,乡民之间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频繁地、长时期地接触,天长日久生出亲密的感觉,并且,这份亲密的感觉会使人和人之间获得天然的信任 。在熟悉的乡土社会,彼此间无条件的信任来得似乎没有根据,但却是最可靠的,它已经成为了深入乡民骨髓的规矩 。比如,我们今天依然常常在农村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万一多说甚至像现代社会一样怕口说无凭,必须得签个字、画个押,那乡民恐怕就要说:“这不是见外了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