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宿舍|学校的第一本教科书( 四 )


在57家报名福田中学的机构中,陈忱的团队最初没有入围,等到有团队退出,她作为“替补队员”正式入选。和她竞争的选手,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的团队。
“六进三”的选拔赛,在一群资历深厚的评委面前,陈忱自我介绍的声音有点发抖。只有15分钟的展示时间,她需要充分展示多日思考的成果。
她坚持要把操场放在西侧,教学楼在东侧,因为西侧毗邻深圳市中心公园。东高西低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站在教学楼天台上,从远到近,看到福田区的天际线、COCO Park硕大的标志、深圳中心公园的树林和湖泊、偶尔在操场上停歇的池鹭。
她还把操场逆时针扭转了20度,抬升了10米,在操场下塞进六个篮球场、一个游泳馆、一个千人报告厅。在操场和校门口的衔接处,她设计了入口广场,一侧是学生入口,另一侧是社会入口。到了寒暑假或周末,居民可以通过社会入口,享受校内操场——那是周边2公里范围内唯一的标准田径场。
坐在台下的王德久马上联想到,陈忱的设计还照顾了接送孩子的家长,有了宽敞的入口广场,校门口再也不会出现家长堵车的难题。
她还模仿苏州园林弯弯绕绕的园路,在空中设计了一条交通环,串起了校园内的多栋建筑。这条空中走廊把10层楼的教学楼拦腰截断,变成2个5层建筑,节省学生爬楼的时间。
在这条交通环上,她设计了许多边边角角,放入了各种家具,供学生玩乐、观影、陈列作品等,是除学习以外,可以自由玩乐的“非正式空间”。
“如果我没有用6年体验过中学,我可能不会那么感同身受。”陈忱回忆,22年前,在天津上中学时,她极度渴望有“非正式空间”玩乐。有一次,她选中了自行车棚旁边的疏散楼梯——这里没有老师经过,也远离教室,和同伴比赛跳泥坑,雨天路滑,她不小心摔倒,头磕在楼梯角,哗哗流血。
许多人描述母校时,很少会提到隐私、安静这类词语。对于陈忱来说,母校是一览无余的,严肃的,便于老师管理学生,学生想玩乐,得偷偷摸摸,和老师斗智斗勇。
她第一次去福田中学勘探时,学生正围成一圈,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操纵机器人,啦啦队在旁呐喊助威。走廊上贴着科技公司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的招生信息。
“学生生活改变了,容器没有改变。”她找到母校和福田中学的相似之处。
“做一次小赌博”
让学生爱上上学,是深圳“新校园”建筑联展的目的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参与过联展的终审。他总结,深圳的尝试,是在土地稀缺的背景下,动员最好的设计力量,设计高品质的中小学建筑,对全国中小学建设有启发性,尤其是临时校舍的实践。
临时校舍是周红玫提出的办法:在福田区闲置储备用地上,用轻型建筑材料建筑可拆卸、可移动、可组装的临时校舍,建筑材料96%可回收,当学校开始施工,师生们腾挪到过渡校舍里。周红玫给临时校舍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诺亚方舟”。
在过去,校园改建时,大多会采用交叉腾挪,原校园划分两半,一半用于施工,一半用于教学。周红玫担心,交叉腾挪带来的施工粉尘、噪音,会影响学生上课。
在崔愷的设想里,未来,这类过渡型临时建筑可以帮助解决附近10所学校改扩建的腾挪难题,并重复拼装使用。
“建筑学总关注那些永不落幕的建筑,但这种快速灵活的轻量建筑,在城市化的节奏下,很值得力推和尝试。”周红玫说,目前,深圳已有多个学校的师生在临时校舍上课。
更实际的考虑是,一个城市的学位需求是动态的,当龙岗区的学位需求满足后,临时校舍可以搬到福田区再组装上,“想象一下,它就像建筑游击队,哪里需要就去哪,多酷!”周红玫笑着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