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劳动+”课程促进学生成长

综合考虑学生现状、家长期待、学校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将“生活为源 , 发展为本”作为办学理念 , 构建了新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 “生活为源”意味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以学生生活为载体 , “发展为本”意味着课程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 需要培养学生立足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学校开设了多项特色课程 , 以“层级式种植”课程为例 , 学校通过楼层微生态种植、楼顶综合生态种植、园林景观设计等内容 , 让学生学会水培和土培劳动技术 , 体验劳动的价值 。 学校还在每个年级开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一年级开设整理课 , 学生学会了36种整理技能 , 从整理书包到时间管理再到情绪管理 , 见证了学生的不断成长;二年级开设民乐课程 , 教师结合柑橘种植、水稻收割等劳动场景进行民乐创作 , 开发课例20节 , 形成《劳动的歌》案例集;三年级开设剪纸课程 , 学生以农场绿植、蔬果为对象 , 创作作品100余件;四年级开设烘焙课程 , 教师以农场自产作物花生、南瓜等为原材料 , 开发课例18节;五年级开设烹饪课程 , 教师结合饮食文化 , 开发课例20节;六年级开设中草药融合课程 , 培育中草药51种 , 教师开发薄荷艾草膏、艾草香囊制作等融合课例12节 , 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七年级开设茶艺课程 , 融合《茶经》《食后》等内容 , 开发课例16节 。 此外 , 学校还在疫情期间开发了“大美厨房·烹饪芳味”课程 , 设计了烹饪与传统文化、烹饪与食材文化、烹饪与器具文化、烹饪与实践文化四个单元 。
【开发|“劳动+”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为了让课程有序开展、落实到位 , 学校做了许多尝试:一是配备专属阵地 , 开设课程实践场馆 , 如快乐厨房、烘焙乐园等;二是配备专职教师 , 对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进行专门系统的管理;三是保障教学时间 , 学校开发了《整理》《烘焙》等9本校本教材 , 课程隔周开展 , 时间排入课表;四是探索融合路径 , 与学科融合;五是创新评价方式 , 设计了《整理作业本》《烘焙作业本》等记录手册 , 结合“玉龙银行”龙币奖励机制 , 量化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行为 。
学校以“劳动+语文”“劳动+美育”等形式开展融合课程 , 共创设学科融合课例32节 , 涵盖文学写作、周长计算、草木灰制作、拓印画等内容 , 构成了以“生态”为主线 , 融合语文、数学、化学、美术等学科的探究性课程;与教师发展相融合 , 在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研究 , 教师发表论文260篇 , 立项课题50项 , 出版论著11本;与项目式学习相融合 , 设立“水培水稻”等10多个项目小组 , “水培水稻”项目以水稻生长为周期设计课程 , 开展稻苗移植、营养液配制、根系观察、水稻维护等项目式学习活动 。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01日第6版
作者:黄美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