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以“陶”为桥,让教育看得见

【空间|以“陶”为桥,让教育看得见】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强调教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 , 打造“多元教育、七彩课堂”办学特色 。 学校认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帮教育” , 强调“教育是因爱而生、为成长而来的帮助” , 教育目的是让人获得帮的能力、拥有帮的精神、成为被需要的人 , 强调“教育是帮的艺术” 。 围绕德育、课堂、课程、教师成长 , 学校提出“互助德育”“帮学课堂”“弘帮课程”“自救教师”等概念 , 构建“帮教育”体系 。 “帮教育”强调教育的“生活化”和“看得见” , 以中国传统陶艺为桥梁 , 构建以“陶”为核心的生活课程 , 创建文化校园、生活校园、生态校园、书香校园和艺术校园 。
学校将视线聚焦到“陶”上 , 开设陶艺课程——
淘陶课程:田园老屋拾陶 。 学校本着“抢救陶文化”的初衷 , 发动师生利用节假日走进乡间僻野、城郊三角地带、拆迁还建区域等 , 淘得陶罐、水缸器缶 , 将学校装点为“陶艺博物馆” 。
陶美课程:用陶美化环境 。 学校将陶与绿植搭配 , 用陶制花盆来代替曾经的塑料花盆绿化教室和办公室、搭建阅读空间、美化“物外书吧”等处 。 学校的空中牧场、鸭鹅苑、兔子屋等生活空间也与陶文化相得益彰 , 营造能够培养学生审美品位的艺术氛围 。
画陶课程:在旧陶上作画 。 美术组教师利用美术课指导学生设计构图、调色上色、彩绘陶罐 , 多次举办彩“陶画展” 。 将陶与美育联系起来 , 可以在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 ,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 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
咏陶课程:学生写陶咏陶 。 语文组教师以“陶”为话题 , 在全校发起征文活动 。 学生徘徊于学校这座“陶艺博物馆” , 伫立凝望 , 浮想联翩 , 文思泉涌 。 借助文学的羽翼 , 陶文化穿越古今 , 链接现实与生活 , 彰显出鲜活的生命活力和文化魅力 。
制陶课程:学生制陶造陶 。 劳技教师、美术教师协同合作 , 在学校“陶艺作坊”指导学生制陶造陶 , 和泥、套模、制陶、打磨、烧制、出陶……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 , 学生体验劳动乐趣 , 寻找农耕社会“慢生活”的况味 。
陶艺课程:融合陶与学科 。 以“古韵彩陶”社团为依托 , 通过寻陶、画陶、品陶、写陶、制陶等过程 , 将空间美学、景观设计、美术、文学、手工艺制作等元素高度融合 , 渗透“五育”内涵 , 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
在此基础上 , 学校以“陶”为引 , 推进“生活·实践”教育 , 开展“绿陶之恋”项目式学习 。 学生从“首届校园园艺博览会”这一主题切入 , 运用项目式学习思维 , 自主绘出活动蓝图 , 开展“天亮就出发”“对话园博园”等系列活动 。
七年级学生举行“陶之韵”文艺会演和“告别六月”音乐节 , 让绿陶艺术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八年级学生搭建“绿野陶踪”平台小花园 , 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 各科教师联合指导 , 融合了语文学科的文字表达、美术学科的颜色碰撞、数学学科的对称思想、生物学科的农艺常识……
“绿陶之恋”项目实现了生物、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与实践探究的深度融合 , 通过紧密衔接的流程 , 让学生留意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 , 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沟通合作能力、展示评价能力、生活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01日第6版
作者:毛以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