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不培养小镇做题家,不照搬城市教育,乡村教育改革往何处去?( 三 )


杨东平提出类似建议 , 他认为 , 对中国乡村大量留守儿童和寄宿制学生来说 , 他们的实际需求首先是校园的安全感、健康的饮食、充分的睡眠、情感的需求等 , 也就是说 , 学校的养育功能越来越重要 。
尤其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 , 给予学生文明、健康、有尊严的校园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 包括清洁的饮用水、卫生的厕所、能够洗浴的条件、女生宿舍有窗帘、有饭有菜的食堂等 , 应是寄宿制学校必不可少的内容 , 这些“隐蔽的课程” , 具有一种教化的作用 。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的“缙云探索” 。 他介绍 , 缙云在探索将乡村学校的围墙打破 , 让学校与村庄融合:校园、菜园、茶园都是孩子的学习场所;村里的婺剧爱好者、武术教练、技艺特长者都可以成为学校的技能老师;村干部到校任职 , 参与学校建设 , 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孩子 。
缙云经验和其他一些乡村教育的创新尝试有许多共同点 , 强调乡村学校为乡村孩子而建 , 要追求最适合当地孩子的教育 。 在吴丽明的想象中 , 未来的乡村学校应该是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 乡村文化的中心 , 乡村振兴的引擎 。
近10年以来 , 中国多地都开展了乡村的教育改革和实验 。 拥有乡村学校办学经验的康健认为 , 如何将单一探索式的实验学校 , 变成区域性的、甚至整体的乡村变革 , 仍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 他指出 , 如何为乡村儿童探索一条适合其成长的教育道路 , 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 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杨东平在研讨会上总结 , 乡村教育需要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 , 这和当前“双减”概念完全一致 , 义务教育的本质 , 应该是点燃、激发、照亮每一个学生 。 他强调 , 乡村教育应当为农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 , 应当关注大多数学生和弱势学生 , 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 。
南都采访人员 宋凌燕 发自北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