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作者:俞云伟(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近日参加了两次面向本院大一新生的座谈会 。这是一项学院的常规工作,历年都有举办 。几年听下来,除去一些具体的事项外,同学们总会反映一些共性的困惑 。因为时间原因,我无法在现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完全说给你们,并且也很难通过现场传递给更多没有参加座谈的同学,所以今日抽点时间写一写 。首先,同学们反映最多的是大学的课堂进度很快,新知识点纷至沓来而相应的习题训练和讲解比较少 。不少同学希望增加习题课,还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期末考试的“真题”训练,曾经甚至还有同学建议可以设置一些月考 。对于一些很具体的情况老师们或许的确可以做一些安排 。不过,最根本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同学们转变“应试学习”的习惯 。大家在高中的时候,都有一个终极的目标,那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所以,平时的教学和训练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的 。坦率地讲,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模式(它本身就偏离了教育的意义),但我们不否认这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现实 。
只不过,来到大学,我们不可能再继续维持这种教育的模式 。习题和考试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但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 。少量的习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但习题多了就变成了游戏 。
所以大学的老师们并没有兴趣为了难倒大家而去钻研太多的习题,也不会高强度地训练大家做习题 。课程较大的知识量和有限的课时也在客观上限制了这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其实也正是要在未经“应试训练”情况下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 。如果天天训练大家考试,那最后的考试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同学们平时的心思要更多地花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而不要太在意最后的考试 。同时,也千万不要把大学学习高中化,把升学研究生作为大学学习的目标,过早过分地关注保研、考研这些事情,那就本末倒置了 。
老师们希望的是,大家能够通过平时扎扎实实的学习真正掌握了专业的知识,然后顺其自然地取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
在丢掉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同时,同学们就要慢慢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对知识的掌握深度甚至是广度 。
老师讲的,你未必都需要完全掌握 。老师没有讲的,你要觉得重要觉得有兴趣,也大可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 。在学习的道路上,中学老师会拉着你的手带你到终点,你就小心跟着就行 。但大学老师并不会,我们只会在一些关键的路口给你指引一下方向 。
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的学习靠自学,这话也不能完全算错 。老师们完全能够理解大家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这个转变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迷茫和压力,但这个屏障最终还是要靠大家自己去冲破 。这个过程会有些困难,就跟大家小时候学走路必定要摔跤一样 。但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件事情本身正是大学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它甚至比掌握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在大家将来离开大学以后,陪伴大家一生的、决定大家是否足够优秀的正是这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大学里的考试成绩 。无论大家将来是从事教育、科研、技术还是管理工作,无论大家将来是否还将大量地用到大学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而形成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才是你能够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内功 。上面这些话,可能会让不少同学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大家从小到大都是被家长和老师们安排好、牵着手走路的,来到大学突然要大家自己去闯路子 。一定程度上讲,这的确是我们国家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家小时候被管得太多了 。但是呢,大家也不必太担心,毕竟学会学习这件事情,并不需要在大一就完成,我们有三四年的时间去慢慢培养 。其实即使是具体的课程知识有时候也是这样,并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些课为例子,我个人的经验,学习的时候即使觉得学好了,事后看来也常有囫囵吞枣的感觉,理解是不够深刻的 。需要在后续课程中有所涉及的时候不断地回味,慢慢理解其中的精髓 。换句话说,至少对于物理学来讲,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很多知识需要等到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之后才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物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简单介绍,大家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
推荐阅读
- 山东省|山东高考志愿:最容易被忽视的高校,捡漏千万不要放过!
- 期末考试|千万别想着60分万岁,多考1分算1分!
- 时间|孩子慢起来怎么办?家长千万不能先失控
- 母性|父母各司其职才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庭中父亲千万不能缺位!
- 大学|大学里的5种“灰色交易”,了解后千万别碰,坑的是自己的未来
- 困境|孩子总是输不起?父母千万别大意!
- 江苏省|五千万预算,盐城1中学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历程艰辛
- 牛伟坤|教育部:12月底前离津学生,要做到三个100%
- 万军伟|最低17元/课时!洛阳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公布
- 新京报社论|严禁从县中挖人,呵护千万县域学子成才梦 |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