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大象新闻记者 王姝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年进入尾声 。 12月初 , 从安阳到信阳 , 从三门峡到商丘 , 河南的乡村进入农闲时期 。 忙了一年的农民 , 有的开始“转战”大棚蔬菜水果 , 有的则晾晒粮食、翻整土地 , 准备年货了 。
在河南大学的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依然整晚灯火通明 。 为了使玉米、小麦、棉花等重要农作物在干旱盐碱等逆境下稳产增产 , 研究者们早已习惯了没有节假日、做实验到后半夜的科研生活 。 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义是其中一员 。 从两鬓斑白的头发和充满希望的讲述中 ,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80后教授对于科研的热情与付出 。
干旱、盐碱、病虫害……力图让生长“逆境”变成增产“潜力”
“回到河南的主要原因 , 是对待那份故土的眷恋吧 , 从小就知道河南是农业大省 , 印象中就是父辈们的辛勤劳作 , 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 , 想为河南成为农业强省做点什么 , 回到母校工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 因为这里的平台和工作环境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 ”谈及2015年入职河南大学 , 郭思义说 。
【生物学|河南80后“白发”博导专注作物抗逆性研究 让粮食在逆境下稳产增产】2004年 , 郭思义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 , 随后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 2015年完成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 。 此时的郭思义 , 收到了导师同赴国外继续科研工作的邀请 , 以及国内数家单位的邀请 。 考虑再三 , 他还是决定回到祖国和家乡 。
郭思义说 , 本科期间就读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学院老师们对科研的追求和学生的关爱 , 对自己影响很深 。 如今学院具有国际一流平台和师资 , 在作物逆境研究领域内具有很高的科研声誉 , 让他非常有信心 。 郭思义所从事的植物分子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沿课题 , 与农业大省河南粮食安全战略匹配 , 这让他觉得 , 自己有责任为家乡和母校“做点事情” 。
2015年 , 郭思义正式受聘为河南大学“黄河学者” , 进入该校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
单双子叶气孔发育、植物逆境生物学……这些学术名词的背后 , 关系着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的“饭碗” 。 “干旱盐碱是世界性难题 , 对于河南粮食作物影响很大 。 ”郭思义告诉记者 , 河南省中低产田面积7000多万亩 , 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 。 其中主要是旱地 , 病虫害面积也较大 , 造成的粮食损失达60多亿公斤 。 而这些 , 也是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 。
“要保持粮食在不利条件下稳产增产 , 可以利用两种手段 。 ”郭思义说 , 一个是利用基因编辑和生物学技术 , 提高作物抗逆性 , 培养抗逆新品种 , 在干旱、高温等一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极端条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另一个是从主要农作物的吸收、散失水分等过程开展“节源--开流”的研究 , 解析水分高效利用机制 , 通过基础研究阐述如何在内源和外源条件下加强作物对水分高效利用 , 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库 , 为“智慧”作物定制芯片 。
科研人员为工作放弃节假日 , 实验室全年夜间灯火通明
如今 , 郭思义已经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 。 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 , SCI论文被引用次数达900多次 , 其中有4篇被评为ESI全球高被引论文 , 申请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 ,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 , 参与1项国家863重大研究项目及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参与1项新加坡NRF项目……
推荐阅读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十年后,才发现老师和公务员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你选对了吗?
- 数学|称平行线能相交的数学奇才,遭质疑郁郁而终,其理论12年后被证实
- 本科生|仅4.3%本科生毕业后月入过万:钱好挣,是年轻人最大的错觉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周晓|充满仪式感的“最后一课”
- 马嘉祺|马嘉祺二战高考,在被众人“调侃”之后,这次很可能一雪“前耻”
- 赵倩|课后服务让寒假暖意融融——柳林县新希望学校开展寒假免费课后服务
- 培训机构|“双减“后首个寒假:对恶意涨价的非学科类培训班说不!
- 过程|“双减”后的首个学期 期末考试“玩”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