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明日大学”:可行乌托邦抑或隐喻诗篇|读书 | 游戏玩家( 三 )


未来学家绝非空想家,他们也可以是实干家。通读全书,你一定会感到斯特利所言的“可行的乌托邦”绝非虚言。为了证明每一种构想的“可行性”,他不吝笔墨,详细阐释每一个观点的来龙去脉,用精准精细的举措让想法落地,使读者有一份真实可感的信任。譬如,他在介绍“平台大学”构想时,不仅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设置,而且为学校的组织管理准备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甚至,连同学校教学科研经费的来源及使用,也都“未雨绸缪”地作了规划。有了这些四梁八柱式的关键设计,平台大学的整体轮廓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其实,斯特利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跃跃欲试的使命感,期待着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关于大学的设想变为现实。他表示:“用创业语言来说,我对这些可行的乌托邦的每一个描述,都可以被理解为商业计划的初始蓝图或早期阶段。我希望有一天能付诸实践。我完全期待所有这些替代形式能全部实现,成为实实在在的大学。”

畅想“明日大学”:可行乌托邦抑或隐喻诗篇|读书 | 游戏玩家
文章插图

理想总是丰满,但现实往往骨感。斯特利可不是那种只会画饼充饥的理想主义者,他深知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前行之路荆棘丛生,“考虑到我们目前的情况,实现任何一种可供选择的大学形态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当前的认证体系就是横亘在面前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美国的监管机构不允许大学在缺少通识教育的情况下获得认证,那么切割掉通识教育课的博识大学势必难以生存。而高级游戏研究院不把学生就业作为教育的目标,无疑是与现行体制格格不入的异类,要想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并非易事。此外,一些传统模式的背后,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在支撑,甚至关联着某些群体的现实利益,沿用旧例起码是安全的、低成本的一种路径,创新却意味着要动一部分人的奶酪,其难度可想而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斯特利倾向于接受高等教育哲学家罗纳德·巴内特对大学校长们发出的倡议:“他们应该成为大学的诗人,提出新的语言,为理解大学的可能性提供新的隐喻。”妙哉斯言!即便不能立竿见影地推动大学变革,但至少可以为有志于高等教育创新事业的大学领导者们提供可资借鉴、可获启发的灵感。如果说诗人是通过隐喻展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新世界,那么,斯特利笔下的十种明日大学模型,就可以被视为自带隐喻的诗篇,或许其中的一个隐喻能够被大学改革的领导者捕捉到、领悟到,哪怕只有一句诗拨动了他的心弦,明日大学就可能不再是遥远的梦。意识到这一点的斯特利兴奋地写道:“我希望我发现了概念上和语言上的工具,用以描述在想象中挑选出来的场景,以便将其充分展现给别人,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场景中发现具有个人意义和潜在行动的情形。”作为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这一份大胆做梦、小心论证的冲劲和闯劲,斯特利的明日大学值得期待。

作者: 周 洋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畅想“明日大学”:可行乌托邦抑或隐喻诗篇|读书 | 游戏玩家】*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