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明日大学”:可行乌托邦抑或隐喻诗篇|读书 | 游戏玩家
文章插图
▲ 《重新构想大学》
[美]戴维·斯特利 著
徐宗玲等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毫不夸张地说,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公众的神经。从大学扩招到“双一流”高校建设,从毕业生就业去向到每年的大学排行榜,概莫能外。毕竟,在中国老百姓看来,大学是迈向成功人生的关键一步,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因此对大学的关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在世界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从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809年在德国柏林创立至今,大学制度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历史,面对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面对大数据、人口老龄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很多有识之士也在思考,大学的明天将何去何从?对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引进出版了美国未来学家戴维·斯特利(David J.Staley)的研究成果《重新构想大学》,他凭借对高等教育未来形态数十年的观察思考,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平台大学、微学院、人文智库、游学大学、博雅学院、接口大学、人体大学、高级游戏研究院、博识大学、未来大学等十种“明日大学”的模型,这对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而言,或许就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把书作者戴维·斯特利称作“未来学家”应是名副其实,因为他在20年前就开始“认真、持续地开展预见未来的研究”。他的职场身份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历史学教授,出版过《头脑、心智与互联网的深度历史及未来》《历史与未来:以历史性思维想象未来》等著作。身为象牙塔中的一员,又以未来学研究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可以想见,他对大学教育的展望与前瞻,必定是怀揣梦想而又踌躇满志。读罢全书我有一个总体的感受,面对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作者在研究态度上始终秉持一种谨慎的自信。
这份自信多半源自若干年前由“慕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引发的一场大讨论。早在1997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宣称:“30年内,庞大的校园即将作古。大学将无法生存。这是一个与我们第一次获得印刷书籍时一样巨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一场颠覆美国高等教育的“超级大地震”即将到来,以至于当慕课引领的在线教育快速崛起之时,很多大学的管理层显得惊慌失措,不得不仓促应对。而就在舆情一边倒的时候,斯特利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成为了公共讨论中的逆行者。他在演讲中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慕课不是“超级大地震”,让顶尖大学通过慕课来免费提供所有课程的想法,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后的事实映证了他的判断,慕课在爆红之后很快归于平静,营利性组织根本无法颠覆高等教育,传统校园行将崩溃的预言彻底落空。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品尝到胜利果实,也让斯特利对于高等教育创新的研究信心倍增。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身为历史学教授的斯特利,始终抱持一种严谨而谦逊的态度,谦称书中推出的十种明日大学形态,是“可行的乌托邦”,即它们虽是想象的产物,但不是凭空想象,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实现的潜力,但是,即便目标实现也并不意味着找到了尽善尽美的方案或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乌托邦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革新。在他看来,“大学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关于创新本质的想象力”。因此,讨论明日大学何去何从的关键就在于,必须专注于创新带来的转型体验,跳出“我向你付费,你帮我证明技能”的传统思维,更广泛、更有想象力地寻找潜在的创新来源。于是,斯特利效仿运用推测性设计制造“概念车”的成功案例,用十种“概念大学”来描画心中的蓝图。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