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深度融入中小学探究课,科学家在改变什么( 二 )


弥补中学老师“带教科研”的能力短板
走进上海市十五中学,南极泰山站同款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植物工厂、厨余垃圾原位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系统、斑马鱼孵化生长实验室、人工湿地,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风景。而这些“高大上”的校园景观,都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与学校老师们一起设计的校园沉浸式科研体验课程。
十五中学校长徐翔告诉采访人员,当学校有意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设计生态课程时,不少老师发现,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出满意的课程,同济专家“外援”的加入使课程推进大大提速。他们与十五中学的骨干青年教师共同组织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优势互补,使沉浸式体验课程兼顾初中教学知识点,在专家、教师、学生社团的不断反馈磨合中,很快完成了课程体系的优化。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中学老师“带教科研”普遍存在能力短板。“未来科学之星”项目发起人、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高级工程师井怡认为,高校与科研机构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与中学共同建立培养机制。
事实上,不少高校、研究机构都发现,部分大学新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不足。同时,科研也需要踏实认真、耐得住寂寞。他们希望,通过科学家科普对中小学教育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科学素养上的这一短板。

作者:许琦敏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