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各题 。
材料一:
在中国 , 善待自然、善待生态 , 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在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 ,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 , 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其重要性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 生态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 。 这为我们总结生态文学发展规律、探索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提供了条件 。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 。 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 , 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 。 它包括大自然——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等 , 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 。 人从属于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生态 , 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文学是人学 , 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 ,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 , 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 。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 , 推动社会反思 , 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
在中国 , 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 。 古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 从《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细致而生动的描写 , 到山水田园诗 , 以及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 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 。
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 , 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 。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 , 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 , 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们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 。 在今天 , 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 , 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
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性 。 其描写的题材和内容形式多样 , 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 , 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 , 蔚为兴盛 。 生态文学作品在历届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都有耀眼的表现 。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 由于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滥采等现象 , 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也随之出现 。 徐刚的《伐木者 , 醒来!》《报告中国:我们将失去长江》等 , 都旨在揭示生态毁坏以及水资源、大气和河流污染的危害 。
此外 , 生态文学还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的植物文学、以动物作为主角或描写对象的动物文学 。 在动物文学里 , 动物小说一枝独秀 , 从姜戎的《狼图腾》到杨志军的《藏獒》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 而在儿童文学中 , 沈石溪和黑鹤等人的动物小说 , 拥有广泛的少儿读者 。
为江河湖海等“泛生命体”作传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 比如徐刚的《长江传》《地球传》,哲夫的“江河三部曲”以及王若冰的《渭河传》、郭保林的《大江魂》等 。 生态文学还包括海洋文学 , 如邓刚的小说《迷人的海》 。
因此 ,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 , 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材料二
生态文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 。 它是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 具有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 , 同时 , 它的生态整体观立场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可能性的出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