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侵权老教授论文后全部下架,知网的“吃相”别太难看

摘要
中青评论
知网一边以极低的成本向各大期刊“打包买断”文献版权,一边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向用户收取高昂的零售费用,让人觉得其“吃相难看” 。
对绝大多数从事学术工作的国人而言,中国知网的名字都令人再熟悉不过 。不论是为了课堂作业查找资料的本科新生,还是为了最新研究回顾文献的资深学者,都免不了要求助于这一国内最大、最权威的学术数据库 。作为多个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建设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中国知网既拥有特殊的行业地位,也发挥着难以取代的重要功能 。

知网|侵权老教授论文后全部下架,知网的“吃相”别太难看
文章图片
赵德馨教授工作中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知网的存在,为中国学术共同体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对于这一点,社会各界有目共睹 。然而,近年来,在盈利模式与收费标准的问题上,中国知网却也频遭质疑,先后卷入了数场舆论风暴 。近日,据长江日报报道,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篇论文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以法律手段提告维权,获赔70余万元 。这则新闻,既引发了社会大众对知网侵权问题的关注,也让不少“苦知网久矣”的学术人直呼“解气” 。
知网的文献下载服务素来收费不菲,对此,在校期间用惯了“免费知网”的高校学生可能没什么感觉,校方为此花掉的钱却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知网收了这么多钱,于情于理都该让文献作者分享到收益成果 。然而,对赵德馨教授而言,不要说分享收益了,知网连发布其文章都没让他本人知道 。最气人的是,赵德馨教授明明是被侵权的一方,想在知网上下载自己的作品,还要倒过来给对方付钱 。对此,他不禁疑惑:“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从舆论反应上看,这句掷地有声的质问,显然不只是赵德馨教授一个人的心声 。
中国知网虽然以企业形式运营,但是,考虑到其成立背景与获得的社会支持,这项“知识工程”天然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 。公众并非不愿意看到知网赚钱,而是希望知网在赚钱时,能更多考虑到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与社会影响,不要摆出过于难看的“吃相” 。
具体来说,知网的下载服务虽然收费不低,但是,如果这笔钱能有相当一部分流向文献原作者,人们不至于有如此强烈的怨言 。正是因为知网一边以极低的成本向各大期刊“打包买断”文献版权,一边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向用户收取高昂的零售费用,人们才会觉得知网“吃相难看”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亦应有道 。一方面,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使命的国家平台,知网还应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到表率作用,无论如何都不能漠视作者权益,做出“暗渡陈仓”的侵权行为 。另一方面,知网赚到的钱,还应积极投入到平台维护、功能开发、回馈作者等方面,反哺为其提供盈利基本盘的学术共同体,如此才能让知网在“学术生态圈”中发挥有机循环作用 。

知网|侵权老教授论文后全部下架,知网的“吃相”别太难看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倘若知网真是惨淡经营、自顾不暇,人们自然不会对其提出过高的要求 。然而,从近些年的数据上看,知网的盈利水平一直处于高位,根据公开报道,知网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9.7亿元,毛利率61.23%,2016年营收为8.34亿元,毛利率63.48%,另外同方股份2018年半年报也显示,知网上半年营收超过5亿,毛利率58.83% 。明明已经赚了这么多钱,知网的收费却还连年看涨,让不少长期订购其服务的高校叫苦不迭 。高校与研究者掏出了大把真金白银,既没有得到平台更好的服务,赵德馨教授这样的作者也没有得到收益,心里又怎么可能平衡得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