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网红娃娃“戏入人生”别太早( 二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 会接触到一类表演型人格 , 他们把生活当成舞台 , 或者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 , 或者语言夸大动作夸张 , 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 一旦别人注意自己 , 得到满足 , 语言、行为更加夸张 。 用心理学的行为分析法 , 有的就会归因于儿时的被忽视 , 或者儿时的特殊教养 。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 , 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 ,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这是斯蒂芬·茨威格《断头皇后》里的句子 , 很多人抄在小本本上 。 说白了 , 就是那些港片里的落魄大哥总说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
从小演戏 , 不是自己真实的语言和动作 , 不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对真实生活、环境、抚育的自然反应 , 长大了这节课终归要补上 。 补偿心理起作用后 , 还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挥洒自如吗?就怕成了无戏人生 。
此外 , 网络社会越来越透明 , 只要发到网络上的信息都会留痕 , 若干年后 , 这些被大人打造的“小网红”看到自己幼年不明就理的时候 , 被家长拍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视频供他人点击、放大 , 给别人提供笑谈 , 不知滋味如何 。
不过 , 这些疑虑也许是多余 。 技术发展 , 生活越来越透明 , 不光是疫情催生的“扫码”人生 , 也许未来就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 , 到处是屏幕 , 每个人的360度都会被摄入镜头 , 想成为一个标准的社会人 , 就要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 面无表情、收敛动作 。 不然一个眼神 , 就会被虹膜识别出来内心的思考;看一眼前面一个人的耳环 , 旁边的墙壁立刻弹出一块显示屏 , 上面是某个饰品大品牌推出的最新耳环 。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