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掩耳盗铃式的“拍照搜题”App早该下线

【题目|掩耳盗铃式的“拍照搜题”App早该下线】新闻背景: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 , 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 。 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 , 暂时下线 。 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 , 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 , 撤销备案 。

题目|掩耳盗铃式的“拍照搜题”App早该下线
文章图片

教育部网站相关通知页面截图
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近年来 , 各种拍照搜题App野蛮生长 , 争议也持续升温:有人认为 , 答案“秒出” , 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也有人认为 , App只是提供了解题思路 , 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益的 。 在笔者看来 , 教育部一锤定音将其明确为“不良学习方法” , 不仅准确 , 也很有必要 。
且看其三大罪状:其一 ,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 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 ”大多数小孩子正处于培养意志力的关键阶段 , 当辅助软件成为他们眼中的解题“神器”、作业“救星” , 难免弱化他们“一定弄懂”的决心 。 其二 , 拍照搜题出示的答案往往很简单 ,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原理和解题思路之间的关系 , 学生自以为看懂了 , 但也难免影响举一反三能力 。 其三 , 拍照搜题有助于应付作业 , 但也让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 , 造成教学失准、失焦 , 有违教育教学规律 。 【详细】
“拍题神器”助长学生惰性思维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这条格言道出了学习的真谛 。 就学习的科学逻辑而言 , 破解题目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实弹演练” , 其结果可用于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 这个过程一定是不轻松的 , 但却无比重要 。 因为通过“问”与“答” , 学生的知识储备完成了从“入眼”到“入脑”的完整体系 。 然而 , 一些作业App“题目一拍就能出答案” , 学生不用思考便可轻松完成作业 , 不利于其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
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 , 拍照搜题等作业App看似是给答题按下了快进键 , 却也忽略了学习应有的苦心孤诣——没有答题的头脑风暴 , 哪来答案的水落石出?倘若靠拍照解决问题变得习以为常 , 试问考场信不信这套行为准则?“双减”之下减的可不是思考问题的能力 。 【】
搜题也可能是学生“求懒” 。 正如教育部所担忧的 , “拍照搜题”App让学生获取答案更容易了 。 本来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题目瞬间就有了参考答案 , 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过程 , 课堂上学生可能就不会专注听老师的讲解 。 此外 , 据媒体报道 , “拍题神器”平均准确率不足60% , 即便仅作为参考 , 其价值也存疑 。 今年 , “拍照搜题”App甚至还卷入了高考之中 , 可见其监管也有一定缺位 。 如今 , 各方资本纷纷涌入在线教育的市场 , 越是宣传高效的学习方式越有可能助长学生的惰性思维 , 教育部的这盆冷水泼的可谓恰当其时 。 【】
教育类App不妨推出“青少年模式”
学而时习之 , “学习”就是一个“学”与“习”的过程:学得新知识 , 温习旧知识 。 “拍照搜题”类App , 只是让学生当一回“搬运工” , 从网络搬到作业本 , 大多数学生并未加以思考、探究 。 这种操作 , 学生既没有学到新知识 , 也没有温习旧知识 , 意义何在?不但没有得到启发 , 反而养成偷懒的不良习惯 , 一遇到难题 , 就想上网找答案 , 照抄了事 , 这种路径依赖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是非常有害的 , 应予整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