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想培养孩子自律?请让你家的安全感“落地”( 二 )


所以说 , 稳定抚养者和长期稳定的生活节奏 , 是一种养成安全感的“落地”措施 。 反之 , 如果婴儿每天的活动、休息时间都不确定、不稳定 , 那么他自然也难以建立起“可预判”的直觉感受 。
这一点在“母婴观察”中也有反映:如果母亲常常不观察孩子的需要 , 任凭自己的生活、工作需要 , 方便喂奶就喂奶 , 突然有空想带孩子玩就出去 , 孩子往往会表现出精神萎靡 , 睡不踏实 , 进食也有困难 。 孩子再大一点 , 则可能出现其他困难 , 比如在幼儿园里无法投入地玩游戏 , 听故事时心不在焉 , 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干扰 , 无法全情投入 。
当类似这样的状态延续到学龄期 , 则引发了家长的焦虑 , 这时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不够自律 。
所以在进幼儿园前 , 请尽量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照顾者和稳定的生活节奏 。
稳定的规则感有助于自主安排时间
稳定的规则感 如果以上都能做到 , 那么还要注意稳定的规则感 。 在规则不稳定的情境中养育的孩子 , 长大后较难教育 , 说什么都不听 , 谁说都不行 , 越长大越“难管” 。
稳定的规则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 , 一旦建立就不宜朝令夕改 。 道理很简单 , 我们谁也不愿意某天出门时 , 突然发现红绿灯的规则完全变了;而过了几天 , 又变回了红灯停、绿灯行……
同样的道理 , 当父母与孩子作约定时 , 无论事情大还是小 , 规则建立要慎重 , 而一旦建立规则 , 则需要在家长的维护下 , 坚定地执行 。 有时在多人抚养的情境中 , 规则也不稳定 , 比如爸爸有爸爸的规则 , 妈妈有妈妈的规矩 ,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又各有标准……
不仅如此 , 除了多人抚养的情境外 , 即便养育者稳定 , 规则不稳定的现象也不少见 。 比如 , 孩子在游乐场玩耍 , 父母如果不加设定 , 突然告诉孩子“我们要回家了” , 孩子往往留恋难舍 , 极端不情愿 。 在这种情形下 , 有些家长会强行带孩子走 , 而有些家长虽然“拗不过”孩子的兴致 , 允许孩子继续玩 , 但一等再等后 , 却最终因忍无可忍而强行带孩子离场 。 类似这样的处理 , 无论是“言出必行”的“果断” , 还是“忍无可忍后的雷厉风行” , 多是随着家长的心情而定 。 类似情况如果成为常态 , 孩子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就难以专注 , 他会担心自己会随时被带走 , 游戏活动变得既无法预期 , 也不可控制 。
再以游戏时间为例谈规则的建立 。 父母可以在游戏过程中 , 提前5分钟告知孩子 , 还有5分钟就要离开 , 做好准备;时间一到 , 就坚定地带孩子离场 。 针对较小的孩子 , 我们可能还需要每过一分钟 , 就告知孩子剩余时间还有几分钟 。 因为较小的孩子没有确切的时间感 , 成人所说的5分钟 , 在他们的内心感受中并无概念 。
注意这样的细节 , 是在帮助孩子逐渐明晰时间的感受 。 在这样的提示和帮助下建立规则 , 更容易使孩子全情投入到游戏中 , 在他日后进入学龄期时 , 能有效地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 。
总之 , 在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里 , 在比较明晰的规则和节奏里建立起基本安全感 , 才能让孩子在日后全情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 。 所以说自律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能力 , 而不是责骂或教训的结果 。
薛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