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佳菲|既“公转”又“自转”如何成为可能

“双减” , 给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带来全新挑战 。
一位老师在网络晒出他的工作日程表 , 从早上到校到晚上离校 , 在学校工作时间超出10小时 。 回到家里 , 吃完晚饭 , 打开电脑 , 准备第二天的课 。 在班级群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调查问卷、书本费用的缴纳检查核对等 。
最新的一份涵盖北京市公立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的在编在岗教师 , 回收上千份的网上调研有效问卷 , 让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陷入沉思 。 “这份《北京市教师学习现状与策略研究调查问卷》表明 , 教师学习有需求 , 但时间不足 。 ”汤丰林说 。
如果说“公转”意谓教师的日常工作 , “自转”意谓教师独立自主性的学习 。 面对家长的高期盼 , 教师如何平衡“双减”之下的工作学习?多重挑战之下 , 如何激发教师学习兴趣 , 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人文素养、专业能力?作为教师 , 既“公转”又“自转”如何成为可能?
破题之一 教师学习动力如何更有效地被激发
“双减”背景下 , 教师面临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
调查显示 , 制约教师学习因素 , 排前三位的主要是:工作太忙 , 培训时间与工作安排相冲突 , 占82.8%;缺乏自主选择权 , 一是关于学习机会的选择 , 二是学习内容的选择 , 三是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效果 , 占比31.3% 。
“教师说没有时间 , 肯定是一个现实问题 。 但是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问题 , 就是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 。 ” 作为语文教师的张聪认为 , 教师工作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 教师的热情、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要产生很大的作用 , 而不是被迫忙起来 。
“我发现 , 最大的动力 , 就是以修为的姿态不断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怀源通过自己的经历体悟到:一方面学历进修的经历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 另一方面 , 教师学习最好的场所还是在课堂 。
李怀源解释 , 自己要给小学生上课 , 给新教师上课 , 给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上课 , 给研究生上课 , 也要到北师大跟随导师学习 。 在不同的课堂上 , 收获不同 。
“教师学习是一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儿 。 教师学习需要有情怀 , 以知行合一对待生活;教师学习要有治学的态度 , 以融合态度对待学问;教师学习要有专业要求 , 以敬畏之心对待学生 。 ”李怀源直言 。
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变量 , 而教师参与高质量的学习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
从教近30年的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副校长程岚表示 , 自己的成长 , 无不与融入学校、年级、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班等共同体以及先后加入的国内外多所高校教师组织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相关 。 “存在于教师身边的种种学习共同体 , 是教师专业发展依托的直接的人际环境 。 这个环境中的文化氛围、价值理念、行为范式塑造的共同体文化 , 则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驱动能源 。 ”
“给教师‘减负’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 让教师能够静心去做教学工作的一个基础 。 而这个减负首先建立在对教师团队的比较专业化的管理的基础之上 。 ”张聪深有体会 。
“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 这其实要靠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路、管理水平 。 管理者是不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能够促使教师自我提升?管理者是不是能够关注到那些默默付出的老师 , 并给予相应的尊严?管理者是不是真正在为教师服务?还是更关注自己的发展?整个学校的气场、氛围是推动教师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 ”张聪深有感触 。

推荐阅读